為什麼日本人不愛運動還是全球最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與否跟胖或瘦的關係,其實比大家想像中還小非常非常多。很多人減肥失敗都是因為高估了運動的效果,而忽略掉了比運動更重要的事,這件事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文:水肥哥(曾任記者、網路新聞編輯,人稱批踢踢肌肉海灘版金城武、內湖區顏值最高的胖子。)
胖是文明造成的,不是好吃懶做。─Robert Lustig《雜食者的詛咒》
在《關於鍵盤教練的那些事》一文中,我有談到「日本和法國是目前全球少數還能壓低肥胖率的國家」(日本今年約是4%,全球最瘦;台灣是38%,亞洲最胖)。有趣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也是出了名的不愛運動。
有板友看到這邊就覺得很奇怪,私下問我:「怎麼可能?為什麼人家不運動卻可以這麼瘦?」不要懷疑,這系金ㄟ!
根據醫學期刊《The Lancet》調查「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日本居然可以排到第十一名,全國有超過60%的人參與運動的積極度都是在水準以下;全球最愛運動的國家則是美國,全國有超過40%的人參與運動的積極度都在高水平以上。
但不愛運動的日本人卻都很瘦,超愛運動的美國人反而胖子滿街跑。問題在哪?
答案很簡單,因為運動與否跟胖或瘦的關係,其實比大家想像中還小非常非常多。很多人減肥失敗都是因為高估了運動的效果,而忽略掉了比運動更重要的事,這件事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想大家一定有在健身房使用跑步機的經驗,跑步機上會有熱量計算,告訴你目前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很多人常常跑得揮汗如雨、氣喘如牛,死命咬牙撐了一個小時,「哼哼!這下子少說也要瘦個兩公斤吧!」結果跳下來一看……97大卡,從此心灰意冷,再也不上健身房了。
97大卡是什麼樣的概念?97大卡大概是三分之一碗白飯、二分之一個御飯團、一杯養樂多。試想一下,如果跑步真的有用,大概要跑到世界末日才能夠把你小腹、大腿、屁股上那些糾纏已久的萬年脂肪給消掉吧。所以現在大家學聰明都知道了,與其靠健身房一、兩個小時的運動惡補,拉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才是減肥的王道。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的走路、站立、抬東西,才是真正讓你瘦下來的關鍵。
日本人有什麼獨特的生活習慣可以讓他們這麼瘦呢?我來告訴你:
第一,日本人通勤時間很長,加上大眾運輸發達,所以他們每個人平均每天走路、搭電車、騎腳踏車的時間就要一、兩個小時。過去日本就有調查發現,平均通勤時間越長的省縣,縣民罹患椎間盤毛病的機率也越低,原因在於身體為了在搖晃的電車上保持平衡,無形中也鍛鍊到了核心肌。你在健身房做個兩分鐘棒式就揚揚得意,人家可是天天在電車上一邊閃癡漢、一邊狂操兩小時啦!
第二,日本是一個多山、多丘陵的國家,很多地方都有極大的「段差」,所以對日本人來說,通勤不是單純的走路,而是上上下下的爬坡運動,你家的跑步機怎麼跟人家比?
第三,日本人外食比率較低,對比台灣學生早餐不是美而美就是永和豆漿,日本很多傳統家庭至今仍堅持小朋友要在家吃完早餐才能出門。
第四,公辦營養午餐品質較好,比起台灣什麼爛菜、大鍋炒,人家是真正找專業營養師設計過的「營養午餐」。不要小看這一點,不信你就回頭看看全球最肥的美國人,學生在學校都是吃些什麼鬼東西。在美國人眼裡,起司烤馬鈴薯等於蔬菜,難怪可以胖成這樣……
第五,說起現代人的肥胖,黑心的食品工業必須負擔很大的責任,各種亂七八糟不該加的化學添加物吃進人類的肚子裡與我們的內分泌系統結合,久而久之就徹底改變了身體的化學作用。
「胖是文明造成的,不是好吃懶做」,如果肥胖真的都是好吃懶做,你要怎麼解釋工業國家的新生兒,才剛出生平均體重就比以前的小BABY胖了快200克?如果肥胖真的都是好吃懶做,你要怎麼解釋工業國家的貓、狗、兔等寵物,平均體重也直線往上升?要怎麼解釋現代小朋友的胰島素抗阻越來越明顯?要怎麼解釋全世界不分民族成年男性的睪固醇平均水平越來越低?
盡可能吃天然、接近原始狀態的食物,是避免黑心食品工業毒害的唯一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像法國、日本這些天然食物取得相對容易、烹調方式仍然遵循古法、抗拒美國飲食文化的國家,胖子的比率能夠一直壓低在平均水準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所以,如果你能像日本人這樣過日子,沒錯,你確實有可能不運動也能維持良好的體態。反過來說,如果你每天搭捷運看到有位置就一屁股坐下、回家馬上躺在沙發上擺爛、三餐都要吃零食喝飲料,那你在健身房努力再久也不會瘦的。
不過,減肥不該是你運動的唯一理由,「健康」才是運動的真正原因。
胖沒有什麼關係,可怕的是肥胖帶來的代謝症候群,如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但不是胖就一定會得到這些病,瘦子也一樣要注意這些問題。根據統計,世界上有40%的胖子就算胖一輩子也能很健康,關鍵就在於有沒有運動。
此外,運動還有一個「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的功能,就是「增加肌肉量」,尤其隨著年齡增長,人一超過30歲,肌肉每年都會以0.6%的速度消退。一旦肌肉消退,你的基礎代謝也會自然跟著變低,發胖就只是遲早的事而已。
講了這麼多,我的結論非常簡單,如果你要減肥,運動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運動只是良好生活習慣中的一部份」。但良好生活習慣還包括了不熬夜睡眠充足、妥善排解負面壓力、增加日常活動量、少吃加工食品等等。
為了個人的健康,不管是4分鐘TABATA訓練還是到公園甩手,只要肯運動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想靠運動減肥的話,應該盡量選擇可以增加肌肉量的方法,而不是盡做一些長時間的低強度運動。只有乖乖提升基礎代謝率,這樣你才能瘦得健康、快樂又永不復胖。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