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畢業陸生調查:逾8成滿意學校生活、台人對大陸理解不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調查發現陸生認為台灣媒體、民眾對大陸瞭解有限,甚至存在過時的刻板印象,甚至有老師上課時問大陸是否有計程車、高樓、廁所是否有門等問題,令陸生很尷尬。
教育部今發布針對首屆學士班畢業陸生進行的滿意度調查結果。數據顯示,超過8成的陸生滿意在台的學習生活,畢業生中更有近3成6獲錄取留台升學。但另一份由教改總體檢論壇公布的結果卻顯示,陸生普遍認為台灣人對大陸及國際情勢理解不足,媒體專業化評比亦低於3分(滿分5分)。
聯合報導,教育部的問卷調查以今年6月11日針對62所學校應屆畢業的671位陸生施測,截至7月2日共回收有效問卷364份,其中男生198人、女生166人,填答率為54.2%。獲領學校提供之獎助學金者占36.81%,多數陸生並希望能比照外國學生獎助學金制度。而來台就學陸生畢業後生涯規畫主要以繼續升學為主,比率為51.6%。
中央社報導,在學習方面,多數陸生持肯定態度,80.22%陸生對在台學習情形及生活感到滿意,82.97% 支持「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但有85.99%希望獎助學金、健保、工作許可等條件比照外籍生,並解除「三限六不」限制。
陸生對台印象方面,根據另一份由教改總體檢論壇發布的調查發現,滿分為5分的情況下,民眾的國際意識陸生評分為3.46,民眾對多元文化的接納程度評分為3.92,民眾對大陸的瞭解程度評分為2.83,媒體的專業化程度評分為2.93。該調查一共收回了741分有效問卷。
負責調查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調查中發現陸生認為台灣媒體、民眾對大陸瞭解有限,甚至存在過時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有老師上課時會問大陸是否有計程車、高樓、廁所是否有門等問題,令陸生很尷尬;而陸生認為台灣人常出國旅遊,但對國際大勢卻掌握不足。不少陸生剛來台時,覺得電視節目很開放、有趣,但看一陣子後就會發現缺少國際時事、媒體專業不足。
聯合報導,對調查結果,台大城鄉所陸生蔡博藝則認為太片面。她說,四年前剛來台念大學時,確實常被問蠢問題,例如「樓高不高?」「是不是很窮?」但開放兩、三年後,同學對大陸有較深入認識,開始問她大陸城鄉差距、偏鄉教育問題等。另外,台北車站設祈禱室、歡迎穆斯林開齋節等,是大陸見不到的,顯示台灣有接納多元文化的胸襟。
NOWnews報導,周祝瑛還提到,由於中國大陸法規禁止台灣公立大學招生宣傳,不只民間企業界對台灣學歷存疑,不少陸生家長心目中最好的大學也非公校,而是老牌私校。台灣公校在聲望和知名度仍有改善空間。
此外,陸生認為在學期間無法參加實習、無法擔任研究助理等限制是一項重大差別待遇,目前除了少數私人募款或學校各自經費支付的研究助理外,幾乎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生都無法參與。由於擔任研究助理是研究生訓練中的重要經歷,周祝瑛表示,「他們非常在意。」
蘋果報導,而依據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統計,2014學年度當屆學士班陸生至8月底止合計有686人畢業,其中246人獲錄取留台繼續升學,比率近3成6。
新聞來源: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