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台灣人都是原住民?遺傳科技恐無法為國族議題提供「科學」證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遺傳科技至今並未能夠為臺灣的國族議題提供「科學」的證明,其次,不同學者之間可以互批對方有政治意圖,顯示這個議題已經不單純只是「科學」的研究。這是每個想要引述相關文獻的人,都應該謹記在心的。
文:葉高華(地理學者,研究領域為選舉地理、空間社會科學、計量史學。經營一個人氣部落格:《地圖會說話》)
有些爭議看起來討論的是科學,但背後真正糾結的是情感。儘管意識型態一詞被高度污名化,但我們仍應正視所有追求知識的行為背後皆有意識型態的事實。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曾經指出,血緣關係存在與否,對於群體的形成並不重要(註1)。
歷史學者Eric Hobsbawm認為,民族(國族)是人工品、創造物、社會工程製品(註2)。政治學者Benedict Anderson更主張國族是想像出來的,「民族主義創造了先前並不存在的民族(國族)。」(註3)
然而,一般民眾經常認為血緣、遺傳等原生特徵是構成族群或國族的基礎。在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又相當分歧,這導致統獨之爭無可避免地延燒到臺灣人的血統議題上。有些中國國族認同者強調兩岸民眾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另一些臺灣國族認同者則強調多數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血統,不同於中國人。
近年來,隨著遺傳科技突飛猛進,親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已能夠被準確地確認。於是,許多人開始寄望遺傳科技能夠為族群或國族找到科學上的根據。
1996年學者提出過半漢人有原民基因遭打臉
1996年4月6日,在臺北醫學院舉辦的「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及未來展望」研討會中,高雄醫學院的陳順勝醫師發表 〈臺灣與西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之健康關係〉。他重新計算臺大醫院李俊仁醫師發表的人類組織抗原(HLA)數據,得出「20-60%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註4)。
1996年11月16-17 日,陳順勝在「族群政治與政策研討會」中發表 〈由醫學資料看臺灣族群融合〉,再次指出「20-60%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日後在慈濟大學教授體質人類學的陳叔倬,當場發現陳順勝計算過程有誤(註5)。
經過重新檢視之後,陳順勝修改數據,並在研討會論文集出版時將文章標題改為 〈從人文與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修正後的文章,取消「20-60%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註6)。往後,陳順勝未再提過這個論點。

Photo Credit: *嘟嘟嘟* @ Flickr CC BY 2.0
2000年,林媽利提出台灣13%漢人有原民基因
北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對於人類組織抗原(HLA)的研究則發現,臺灣的福佬人與客家人只有13%具有原住民血統。
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Tissue Antigens》上,原文指出:“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 that major haplotypes of the indigenous groups were found in 13% of the total ‘Taiwanese’ (Minnan and Hakka) HLA class I haplotypes suggests a low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genes in the ‘Taiwanese’ gene pool.”(註7)
(直譯:在此研究中,13%臺灣人(閩南與客家)的HLA第一類單倍型當中發現原住民的主要單倍型,顯示臺灣人的基因庫中含有低比例的原住民基因。)
隨後,林媽利又以人類組織抗原(HLA)推論臺灣漢人的來源,並再次刊登於學術期刊《Tissue Antigens》上。原文指出:
“In our previous study, we found that 13% of ‘‘Taiwanese’’ HLA-A, -B and –C three-locus haplotypes most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se mountain tribes and also from the Pazeh, who are a disappearing plains tribe. This suggests that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genes are present in the ‘‘Taiwanese’’ gene pool, although HLA data from the already extinct plains tribes (9 tribes) are not available, and so the degree of contribution of these tribes to the ‘‘Taiwanese’’ gene pool is at present unknown.”(註8)
(直譯:在我們先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13%臺灣人的HLA-A、-B、-C 單倍型來自高山原住民以及正在消失的巴宰平埔族。這顯示臺灣人的基因庫中只有小比例的原住民基因,然而已消失的9種平埔族HLA資料不可得,故其對於臺灣人基因庫的貢獻度,目前不得而知。)
前揭文字顯示,在臺灣的平埔族當中,林媽利只蒐集到巴宰族的資料。她原以為另外9種平埔原住民族群(並未指出是哪9種)已經消失。到了2003年,林媽利發現西拉雅族仍然存在,因此開始蒐集西拉雅族的樣本。
2007年林媽利改說法:85%台灣漢人有原民血緣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