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台灣人都是原住民?遺傳科技恐無法為國族議題提供「科學」證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遺傳科技至今並未能夠為臺灣的國族議題提供「科學」的證明,其次,不同學者之間可以互批對方有政治意圖,顯示這個議題已經不單純只是「科學」的研究。這是每個想要引述相關文獻的人,都應該謹記在心的。
陳叔倬則結合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確認受試者的家庭從19世紀末以來未曾與漢人通婚,才算是平埔族樣本。他的分析結果顯示,臺南漢人的基因較接近中國南方漢人,不同於平埔原住民族。至於居住在吉貝耍部落的漢人,其父系血緣較接近臺南漢人與中國南方漢人;其母系血緣較接近吉貝耍的平埔原住民族。(註15)
遺傳科技顯未能為「國族」提供科學證明
筆者盡可能回顧這場論戰的來龍去脈,是希望幫助讀者注意兩個要點:首先,同一位學者可以改變自己的論點,顯示這個議題至今仍未有定論。也就是說,遺傳科技至今並未能夠為臺灣的國族議題提供「科學」的證明。其次,不同學者之間可以互批對方有政治意圖,顯示這個議題已經不單純只是「科學」的研究。這是每個想要引述相關文獻的人,都應該謹記在心的。
附註:
- Weber, M. (1922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e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Hobsbawm, E. (1990)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London: Verso.
- 陳順勝 (1996) 臺灣與西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之健康關係,收錄於《臺灣原住民健康問題與展望論文集》。臺北:臺北醫學院。
-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 陳順勝 (1997) 從人文與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頁265-301。
- Lin M, Chu CC, Lee HL, Chang SL, Ohashi J, Tokunaga K, Akaza T, Juji T (2000) 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55:1–9.
- Lin M, Chu CC, Chang SL, Lee HL, Loo JH, Akaza T, Juji T, Ohashi J, Tokunaga K (2001) The origin of Minnan and Hakka, the so-called “Taiwanese”, inferred by HLA study. Tissue Antigens 57:192-9.
- 林媽利 (2006)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科學人特刊》,第4 號,頁122-127。
- 林媽利 (2007) 非原住民臺灣漢人的遺傳結構,《自由時報》言論廣場,2007 年8 月11 日。
-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 林媽利 (2009) 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341-46。
- 陳叔倬、段洪坤 (2009)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347-356。
- 林媽利 (2010)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臺北:前衛。
- Chen, Shu-Juo (2009) How Han are Taiwanese Han? Genetic inference of Plains Indigenous ancestry among Taiwanese H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identit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of Stanford University.
本文獲Mata Taiwan授權轉載,原文於此(本文原出自《CASE讀報》,原標題為 〈【當前議題】台灣漢人的基因戰爭〉)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