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也醜,但我Cheap」看Uniqlo如何把香港服裝殺過片甲不留

「雖然我也醜,但我Cheap」看Uniqlo如何把香港服裝殺過片甲不留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品牌,在創作上沒有方向、沒有自我,顧客是感覺到的。

文:梁一葦(資深廣告人)

轉眼間,以Zara進入亞洲為標誌,踏入2015年,Fast Fashion(快速時尚)已經進入亞洲13年。今時今日,Zara、H&M、Uniqlo、Gap的版圖仍然不斷擴張,分店遍布市面;反觀香港服裝,例如Giordano、Bossini、Baleno、Esprit等曾經佔據市場席位的品牌,現在卻都潰不成軍,甚至逐漸消失於消費者的眼球。為什麼呢?

快速時尚品牌的採購團隊,從廠商、生產商手中採購當下流行服裝,一般只需8至10星期;反之,傳統時尚零售商的設計團隊會先預測9至12個月後的流行趨勢,然後才開發相關產品。香港品牌,例如Giordano、Bossini、Baleno等的模式,均屬後者。

一直以來,歐洲都有班人經常出現在米蘭、巴黎等各個時裝發布會、逛著名購物街、時裝商店、各種展會,像星探般到處跟拍,這批人被視為「買手」(Buyer)。買手最初作為一種職業進入公眾視線全因為Zara老闆Ortega,他擁有近500個買手。

當頂級大品牌剛展覽最新設計後,Zara隨即亦會發布與之非常相似的時裝。從設計到生產不超過兩星期。在時裝界,庫存就像食品,很快變質。Zara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減少反應時間。因此,該公司進行買手運營模式改制的第一步,就是對買手進行專業化操作培訓。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Zara採用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大大縮短出貨時間|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與此同時,Zara採用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大大縮短出貨時間,平均2至3星期,所以一年可以有15至20個系列。相比普通品牌,整個出貨流程需要4至6個月,一年平均只有2至4個系列。由於採用垂直整合模式,Zara相對其他快時尚品牌都能更好、更快地控制流程,從市場調研,到抄款、設計、打板、製作樣衣、批量生產、運輸及零售,相比同樣以速度著稱的H&M快足5天。

另一個快速時尚的代表是Uniqlo。Uniqlo於2002年進入中國,2006年前被香港隊的Baleno、Giordano、真維斯打得很慘,可現在已差不多把港資品牌殺過片甲不留。Uniqlo比香港隊聰明的一點在於,雖然我也醜,但我Cheap,並且變法地玩技術。Uniqlo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新面料的研發,Fleece、輕羽絨、Heattech,這些有技術含量的材料賦予了基本款更高的附加價值。反觀香港品牌,在創作上沒有方向、沒有自我,顧客是感覺到的。

目前,香港時裝品牌還沒有企業能達到Zara、Uniqlo、H&M般高效的訊息化系統、物流系統,而買手模式成熟還需時日。香港仍然停留在打廣告戰、明星代言、Crossover、拍Video上載之類的低層次、低端推廣伎倆,實在跟大陸品牌沒有什麼差別。消費者既找不到想要的基本款,反而迷失於奇怪款式、俗艷顏色和廉價面料中。

約10年前,Esprit的邢李㷧已賣清股票,套現200幾億退休。思捷環球最近公布中期業績,上半年純利潤暴跌50.5%,從上年同期的9,500萬港元,跌至4,700萬港元,關店潮或還要繼續。反觀,即使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Zara第一、二季增長也有5%,香港隊追多20年亦無可能追到。

節錄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Android揭頁版iOS揭頁版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