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選市長不是選西瓜,絕不是誰來做都一樣

選市長不是選西瓜,絕不是誰來做都一樣
Photo Credit: Wen-Cheng Liu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王的後代要人們不要在意出身,從基層出來的人要打破階級,這有沒有看起來很眼熟?

Photo Credit:  Wen-Cheng Liu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Wen-Cheng Liu CC BY SA 2.0

參選台北市長的連勝文在前陣子的一個訪問裡,表示自己很欣賞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的一句話(雖然他把人名叫成了阿凡達導演James Cameron,不過這是題外話)來回應其他人對他家庭背景的評論。他說「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自己選擇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在乎他的出身,而聚焦在他做了什麼,還有能做什麼。

我覺得他的引用真的十分貼切,因為David Cameron本人就是漢諾威王朝時代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後代。

Photo Credit: Martin Archer Shee

DC所代表的保守黨自從2010年靠著和政策方向完全不同的自民黨結盟組閣後,經歷政策分歧、內部官員接連出包,和遲遲不見的經濟復甦、支持率不斷下降,近期的幾個地方選舉也都被前執政黨工黨給贏下,David Cameron的執政和管理不力也成為國內和黨內的眾矢之的。大部分的評論都認為下一次的大選即使工黨不贏,首相也可能變成現在的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而不會讓DC連任了。

保守黨的政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刪除福利,還不是一般的福利,而是辛苦的醫療人員和失業人民的福利。他們也減稅,但減的不是窮人的稅,而是富人和頂層銀行家的稅。

「那些人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棟樑,所以我們要獎勵和鼓勵他們;至於其它不願意工作的人,我們也不必養他們」,DC如是說。

相反的,從布萊爾時代就開始走中間偏左福利國家政策的工黨,推行的則是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大力保障失業者福利的政策。面對2015年的大選,工黨提出「One Nation」作為主軸,說一個英國不該有兩個社會,旨在均衡各階級的發展。黨魁Ed Miliband也走遍全國,有點像是當時馬英九的「Long Stay」,走遍每一個地方,握過每一雙手,直接的傾聽在地人的聲音,為此他們也做了一個十分感人的影片。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EkGtTG0AtA]

國王的後代要人們不要在意出身,從基層出來的人要打破階級,這有沒有看起來很眼熟?

台灣近來的發展問題就是最底層的人民無法獲得國家經濟發展的果實,基層員工的薪水很難上漲。記得我們的政府很久以前曾經說過,我們福利或稅負優惠張忠謀、郭台銘之類的人,是因為他們為台灣帶來最多的收入。有多少基層的人就在這樣的聲音下被忽略被犧牲了,才讓今天的社會變得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情況。

(相關文章:你想繳多一點稅,還是想當窮人?

人民的聲音是什麼?這是個重要的問題。但就像柯文哲對連勝文所做的批評,冷氣房裡想出來的政策,真的會是反應人民聲音的政策嗎?一個城市不只有富人權貴,甚至不只有新創的產業家;一個城市裡更多的是那些工時長天天得加班的人、那些得早起開店、得值大夜的人。這些人沒有大公司也沒有財團支持,但有了他們,一個城市才能不斷的運轉,當他們做得好,這個城市就會更好。

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這些城市裡最基層也最關鍵的螺絲釘?講白一點,台北市是個有錢的城市,某方面而言可能比英國整體的財務結構都要好。如果連英國人都可以提這樣的「福利國家」願景,我們又何嘗不能落實「福利城市」?

有些人說國民黨在台北市派個西瓜也選得上,然而做市長,絕不是誰都一樣。

倫敦的老市長Ken Livingstone曾經說過,對一個市民而言,誰做市長可能比誰領導國家還要重要,因為市長的決策最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連勝文、丁守中、柯文哲、馮光遠、顧立雄、呂秀蓮等等,各有各的政策方向,每一個政策,也都會直接決定這個城市裡我們走向怎麼樣的未來。

台灣的選舉長期以來都處在財團和樁腳之間的角力,台北市相對而言是最未受其害的區域,人民也因此最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投下關鍵一票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那位候選人是否真的有經驗和執行力,可以領導運作一個那麼複雜的市政機器。更重要的,他們的政策是否真正有為人民考量,因為選後得益或得害的,都是我們這些投下票的人民。

1011054_10151944015752411_324181761_n

在我們為服貿大戰的時候,英國保守黨政府剛通過下年度的預算案,因為在賓果和啤酒項目上都進行了減稅,特別發了一則廣告驕傲的說降低這些稅是「為了讓那些勞動人口可以做更多他們愛做的事」。

這則不可思議,呈現手法幾乎像是對手負面文宣,完全展現出上階層對普羅大眾居高臨下視角,有如施捨般幾乎是歧視的廣告,再度被工黨提出大書特書,各方輿論也都對其做出了很大的批評,也再一次證明了一個特定階級的成長背景,會對思維和觀念從根本上造成多大的影響。

這,就是庶民和權貴在一場選舉裡的差異。階級不是議題,關鍵是怎樣的階級會關心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事情。有權有勢不見得就有能力,即使你的祖先是國王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