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什麼牛排都要三分熟:牛的各個部位,都有最適合它的熟度

不是什麼牛排都要三分熟:牛的各個部位,都有最適合它的熟度
Photo Credit: Jeremy T. Hetzel@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徹底的了解肉品,與決定加熱的手法、時間與加熱後的靜置,才會得到那個比較完美的結果。

文:お仙/楽人吟味

la cuisson(法文),日文叫「火入」,很傳神,指火熱傳入肉的程度會決定牛肉口感與風味的表現。撇除怕吃壞肚子什麼都要全熟的人,不同的部位、甚至每批同樣的肉,都有它各自不同最適當火入的程度。對正常人來說,好咬斷、多汁、不乾就是最佳狀態了,大抵來說同樣都是五分熟的菲力與肋眼,就會有不同程度開始乾化與多汁兩種表現。

前不久與家人去美國來的Prime等級鮮切牛排店用餐,在點完肋眼後服務生問我們需要的熟度,我反問他推薦的熟度,他毫不遲疑的推薦「三分熟」,最後我得到了一塊很難咬的牛肉。我觀察除了什麼都要全熟的一群人之外,另一群則是什麼都要三分熟,似乎還表現了這是一種對於見紅生肉的高級品味。

肋眼、沙朗,最適合確實的五分熟

肋眼、沙朗由於夾雜了比例適當的油花與筋脂,在台灣向來是最受到喜愛的部位,此部位中心大理石肌紋帶有十足的咬勁,在上部外圈俗稱的上蓋肉又有比較多複雜的油脂(以美牛而論,和牛整塊都油),一個部位多種口感是我覺得肋眼最大特色,前述服務生推薦的三分熟則是展現不了此部位的優點,因為帶筋脂的肉一但熟不夠便不好咬斷,同時油脂的香氣也帶不出來。

有沒有過那種經驗?大口咬下一塊肉咀嚼了三、五十次最後還是沒能嚥下,除了可能是肉的等級差之外,大概就是熟度不夠的問題,因此確實的五分熟是肋眼、沙朗最合適的熟度。順帶一提牛排教父鄧有癸系列的菜單上,以他招牌的「老饕牛排」(即肋眼上蓋)取代肋眼為主打,聰明的他開了高級涮涮鍋消耗他修出來囤積成山的肋眼菲力(即肋眼中心),也算是將肋眼牛排發揮的淋漓盡致。

油花更多的牛小排,熟至七分是重點

尚有嗜油花更甚者,牛小排是最佳要角。由於此部位近腹肉,所以帶有交錯縱橫的牛油,本來是少做牛排的,但由於夠油加上成本考量(牛排正肉成本高,諸如菲力、肋眼),在台灣的小館子常常會拿來做牛排主菜,它需要更多火入讓油脂熟化,色澤粉潤口感熟至七分是重點,當然也得視肉的油脂多寡而定,不然可會是味如嚼臘的一塊肥肉;而牛小排的油脂多切作薄片燒烤至略帶焦黃更是王道,韓國人酷愛牛小排的程度,可說是把它做燒烤之王的部位來拜了。

少油的赤身瘦肉,切忌熟過點

在追霜降肉牛排幾年後,我對肥牛肉油脂的貪欲似乎也到了六根快淨的程度,這幾年蓬勃的東京肉市場上漸吹起了赤身肉(瘦肉)的風潮,不只是因為少油健康,還因為油脂少更富含牛肉本來的風味。而赤身肉的流行,除瘦肉多的無角和種、短角和種,當然還包括牛正肉上油脂偏少的部位。

其中俗稱腰內肉的菲力部位是我心中牛排之王,特別這一條部位中心被稱為Chateaubriand更是絕頂美味。菲力牛排的厚度要足夠才能阻絕過快的熱傳導,整塊都是少運動的瘦肉狀態特別的柔軟,切忌熟過點,小心翼翼地讓火熱進去,並且充份的靜置讓肉汁回潤到肉中。這雖然適用於各種牛排,但尤其適合菲力等瘦肉,不然很容易就得到一塊血淋淋或是生過頭的肉,你如果去坊間台中幾個有名平價牛排吃吃菲力,生過頭大致上就是那種暗沉的紅色。

一塊加熱到完美三分熟的菲力牛肉切面,是呈現性感的鮮紅色澤不帶血,咀嚼間可以品嚐到牛肉味的層次,順帶一提這也是為什麼鴨胸為什麼不容易處理好的原因,因為整塊鴨胸除了皮脂層都是瘦肉,熟透了當然不帶汁鮮也不易咀嚼,那跟品種也多少有些關連。此外,赤身系的臀肉與後腿肉牛排雖也都很適合三分熟,但我想是因為市場不夠成熟,所以少見於市場。最近像是萬豪酒店一樓餐與南投的Hero Restaurant都開始供應,打破牛排只有沙朗、菲力、肋眼的觀念是必須的,如此才能活絡市場對於肉類的品味與認識。

完美的熟度,要靠知識與經驗來輔助

說了這麼多關於不同部位與熟度的對應關係,確實la cuisson是需要相當的知識經驗來輔助,所以十多年來科學與料理的觀念走入廚房後,所謂的真空低溫調理(真空低溫調理源自法文sous-vide,台灣常譯為舒肥;我不喜歡舒肥這個字眼)被大量的導入,有餐飲名嘴常常把「低溫調理沒技術,直火對決勝負是王道」掛嘴邊,我們得承認確實低溫料理方便餐飲從業人員控制熟度與產出,但我以為低溫調理本來就是在傳統直火烹飪上建立的新方法,那還是需要對於肉品溼度與溫度的掌握,你以為每個人都能掌握每塊肉的油脂含量、體積大小所需要的溫度與時間嗎?沒有錯,網路、書上都有寫,但實際上你也無法控制每塊肉的狀態跟那些神人得到的是一樣,結論是如果最終真空低溫調理已然走入家庭,還是沒辦法實現人人是大廚的理想。

吃一次Per Se就會了解低溫與直火只是不同的加熱方式,最終展現在皿中只會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徹底的了解肉品,與決定加熱的手法、時間與加熱後的靜置,才會得到那個比較完美的結果。

其實還有個簡單的方式,只要拿起一把不用太利的「剪刀」剪剪看烹調好的肉,你將會發現熟得剛好的牛排,很容易就剪開,帶筋熟度不夠的肉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註:本文僅適用於原塊牛肉,例如常在夜市可以看到的重組肉牛排,來源多元不明務必全熟食用,相信我那些肉就是熟透了也不會硬柴。

此文章由部落客《お仙/楽人吟味》提供,原文請看《淺談牛肉熟度&部位

想看更多精選飲食好文及餐廳推薦,請到 《NOM Magazine》或加入《Facebook 粉絲頁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