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雞蛋」,這個早已根深蒂固於日常生活中的食材,透過雞隻飼養過程的革新及國際間烹調手法交流展現多樣風情。
人類和蛋自數千年前結下密不可分的姻緣,或許更久。有一說法,以取蛋為目的而開始圈養雞隻鳥禽起源於東南亞及印度。西元前的埃及古墓中也發現描寫男人端呈裝滿蛋的碗為供奉之物,早期通商交流更加擴大雞與雞蛋的世界版圖。
「雞蛋」,這個早已根深蒂固於日常生活中的食材,透過雞隻飼養過程的革新及國際間烹調手法交流展現多樣風情。料理中常見的荷包蛋及溫泉蛋,餐點上只要有了它吸引力也隨之大增,特別是半熟蛋黃緩緩流下的性感模樣,含蓄卻又大膽。另有業者推出「香檳雞蛋」,就是把雞灌醉所生下的蛋嗎?當然不是!是雞隻飼料摻入一種名為香檳茸的菇蕈粉末,所產下的蛋富含營養價值與濃稠蛋黃,得名「香檳雞蛋」。此外坊間可見各式土雞蛋、有機蛋、初卵蛋、機能蛋等,種類不勝枚舉。
人氣不減的半熟蛋、水波蛋、舒肥蛋,老實說有時都被這五花八門的名字給搞混,但相同的精髓在於未完全熟透變硬的迷人蛋黃。
雖同為一顆蛋,蛋黃和蛋白的組成成份略有不同,形成烹調上凝固時間的差異。蛋黃在約攝氏65度時開始凝固,而蛋白可呈受溫度範圍較高,也是為何透過時間溫度的仔細測量,可達到熟蛋白輕輕包覆綿稠蛋黃的效果。
著名法國物理化學家Hervé This (艾維·提斯)專精分子料理,早年提出l’oeuf à soixante-cinq degrés/65度雞蛋理論。在溫度衡定情況下,以攝氏65度長時間料理帶殼蛋,可將其美味及質地發揮至極,就算過了好幾個小時也不會影響完成品。遍及全球不少餐廳菜單隨之起舞,蛋料理被冠上新的抬頭,「你好,我是64度舒肥蛋」、「Hi,我是63度長期烹調半熟蛋」。
Hervé This部份論點隨後被食品科學家César Vega推翻,多次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在適當環境控制下,蛋黃仍會因料理時間延長而變更加黏稠。
無論現代科學應論予否,自古以來人們便憑著經驗與智慧製作出五花八門蛋料理。醃製後烏漆抹黑的皮蛋勘稱一絕,歷史上多少美味珍饈是在意外及勇氣下誕生。據說明朝時有個養鴨人家發現鴨子在一缸石灰鹵下蛋,倒也佩服當初把已固化的蛋黃蛋白吞下的第一位「嚐鮮」人仕。這個於CNN網站上飽受爭議的食材,在中國人眼中可是提昇料理美味的好幫手,使用於粥品增添口感鹹香、宮保皮蛋下酒又配飯、皮蛋豆腐夏天吃還可搭醋清爽開胃。
日式蛋包飯更是將蛋的展現推上一層樓。打勻的蛋液倒入鍋中,經由廚師精準的火候掌控及翻動達到最外層恰好凝固而裡頭依舊滑嫩的狀態。準備好的蛋包以完美橢圓形降落在白飯上。刀子輕快地從中央劃開, 水嫩蛋液傾然而下,彷如轉圈輕舞的群擺搖曳生姿。
早午餐寵兒「班尼迪克蛋」淋上的米黃色荷蘭醬醬汁少不了蛋黃助力。連同些許檸檬汁打發,像在變魔術般本來少量的蛋黃開始增加面積,講究些以隔水加熱的方式持續拌打,之後加入奶油、鹽、辣椒粉完成支撐這道料理的核心靈魂。
還有一種比較新式的蛋料理,有著詩意般的名稱「雲中蛋Eggs in Clouds」。基本用料為蛋及帕瑪森起士,還可另外加入小塊培根、蝦夷蔥等食材。先將蛋黃及蛋白分開,蛋白另行打發後輕輕拌入起士粉,以湯勺的量一匙一匙放於烤盤上,中間稍微輕壓形成凹槽後再入烤箱烘焙。中途取出,於每個凹槽分別倒入蛋黃,再烤兩、三分鐘即可。完成後蛋黃狀似座落雲朵中,因得其名。
芬蘭的蛋奶油munavoi做法簡單,直接在奶油中拌入水煮蛋及鹽塗抹於麵包或土司食用。綿鬆蛋黃及香甜奶油,兩種稀鬆平常食材成就單純樸實的美味。
不讓鹹食專美於前,蛋在糕餅甜點中同樣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麵包刷上蛋汁送入烤箱,出爐後表面呈現誘人微焦黃色澤。雞蛋可作為糕點材料的膨鬆劑或是提供融合效果,成品也多份蛋香。擄獲不少甜食愛好者的舒芙蕾主要食材為打發蛋白,說也奇怪,原本呈液狀的蛋白經過不斷填入空氣的打發動作後竟變得像厚實泡沫般,就算將容器翻過來依然附著不會滑落;經過烘烤後泡泡的輕盈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雞蛋樣貌千百種,其花花世界留給未來懈逅,今天只想暫別風情萬種的感官刺激,簡單一顆荷包蛋就好,讓我好好體會你內在的優雅沉靜。
此文章由部落客《Food Makes Me Happy》提供,原文請看《雞蛋的千萬風情》
想看更多精選飲食好文及餐廳推薦,請到 《NOM Magazine》或加入《Facebook 粉絲頁》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