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嫁給肯亞貧民區的台灣人:勇氣就是知道「孩子的未來」比「恐懼」更重要

嫁給肯亞貧民區的台灣人:勇氣就是知道「孩子的未來」比「恐懼」更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詹姆士和錢韻中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進入公立學校或更好的學校,幫助他們翻轉現況,再返鄉回饋,鼓勵更多家鄉的孩子。

文:周上觀、郭盈蘭、世界微光|照片提供:錢韻中

一到肯亞,從奈洛比國際機場直達市區,迎進眼底的,是一片寬廣的大馬路,雙向各有三線道,闢道者欲一路延續肯亞國門霸氣的意圖,一覽無遺。

不過,浩浩袤袤的路面,很快就露出了破綻,街上沒畫分隔線,只有幾個紅綠燈,聽說,交通常是大塞車而動彈不得。小販紛紛抓住兜售物品的大好機會,在車陣中穿梭,沿路叫賣毛巾、礦泉水、掃把、水桶、紀念品、水果……生活用品形形色色,街頭就像一間活動式百貨公司。

Mukuru Kwa Njenga貧民區,距離奈洛比約15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肯亞的第二大貧民區。穿過市井車陣,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在進入Mukuru之前,領路的牧師叮嚀,小心地上垃圾狀的塑膠袋,因為那些塑膠袋,其實是「飛行廁所」:「貧民區裡沒一戶人家有廁所,稱得上公共廁所的不到千間,平均800人共用一間廁所,比較幸運的區域,大概是200人共用一間。」因此,這些塑膠袋成了替代品,解決完畢,也不會存放在家裡,而是扔到街上。

一進貧民區,空氣中瀰漫著焦味與酸敗的味道,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狹小巷道,所謂的「道路」,則是由泥土、垃圾、果皮和塑膠袋層層堆疊而成,我們才發現,要避開「飛行廁所」,其實很難。

領路的牧師來自台灣,名叫錢韻中,老家住在屏東。1991年,她31歲,獨自一人來到肯亞。4年後,她和肯亞籍丈夫開始在Mukuru服務,看見Mukuru嚴重的教育問題,決定留在這裡。

身體的價值:新台幣三元

肯亞擁有非洲最大的貧民區,包括Kaiyaba、Njenga和LungaLunga,約50多萬人居住。從五零年代開始,肯亞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遷移,這些人沒有受過完整教育,難以在大城市生存,只好在都市邊緣遊走,漸漸形成極具規模的貧民區。

其實,相較於其他非洲國家,肯亞政經是相對穩定的,不但有較完善的交通和基礎設施,近年來,更成為東非最工業化的國家,首都奈洛比亦一躍成為東非的金融中心—然而,就像那平坦廣袤的大道露出了破綻,這樣的奈洛比,同時也有60%的居民住在貧民區裡,其市郊有20個貧民區,共約300至500萬人。

貧民區多數居民都沒有固定收入,每天收入平均約新台幣30元,還可能都欠了一些錢:房租、學費、油錢、雜貨店老闆娘的米錢……。他們住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道路沒有名字,違建沒有門牌,對肯亞政府而言,這裡是不合法的地方,當然也沒有權利享受任何設施或服務,包括拉水管、接電線、鋪馬路、垃圾處理、設立學校或醫院。

層出不窮的治安事件,讓這裡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賣淫、愛滋病、毒品、搶劫、暴力事件時時可聞,尤其以愛滋病最嚴重。

由於貧民區裡女性地位及教育程度極低,為了填飽肚子,只要新台幣3元的價錢,就可以進行性交易。許多嫖客都是愛滋病患,導致女性得愛滋的比例高於男性、年齡層低於男性。在貧民區,父母死於愛滋的孩子很多,這些孤兒已超過肯亞人口的四分之一。

肯亞貧民區之大,是眾所皆知的,人們可以透過Google地圖找到,也可以在搭機經過肯亞上空時看到,但無論如何,就是不會出現在肯亞政客眼裡。隨著社會貧富不均擴大,貧民區規模也越來越大,開發中的肯亞經濟雖快速成長,仍無法根治這個嚴重的問題。

Mukuru的房子是用破舊鐵皮、木板、竹子、油毛氈和塑膠布搭起的,走在區內的曲徑上,宛若走迷宮,沒有當地人引導難以出入。

Mukuru的房子是用破舊鐵皮、木板、竹子、油毛氈和塑膠布搭起的,走在區內的曲徑上,宛若走迷宮,沒有當地人引導難以出入。

教育可以翻轉貧窮,但那些窮到負擔不起教育的人呢?

「Mukuru的孩子幾乎都沒上過學,很多超過10歲的孩子仍不識字,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因為對他們而言,讀書不是最重要的。」

距離奈洛比國際機場不遠的Mukuru,因著工業區的勞工需求,是這二十年來快速增長的新興貧民區。錢韻中說,Mukuru的孩子一天只吃一餐,如果當天父母臨時工作外出,就會上街乞討,等到晚上父母回家,才能有晚餐餬口。這些居民一天工資不到新台幣100元,還要養活一家五、六口,父母根本無法負擔學費。

在豆子餐中加一顆蛋,對貧民區的孩子已是莫大滿足。

在豆子餐中加一顆蛋,對貧民區的孩子已是莫大滿足。

錢韻中認為,讓Mukuru的下一代接受教育、培養一技之長,是目前改善生活最好的方式。然而,儘管肯亞政府2003年頒布了教育法,提供免費小學義務教育,但肯亞的免費教育一直只是政策口號,效果不彰。

因為,家長仍需自費購買和他們收入不成比例的書籍、制服和其他學習費用,肯亞又推行16%的重稅,基本物價頗高。加上公立小學的老師薪資十分微薄,常罷課與政府抗爭,間接造成孩子普遍成績不佳,進不了中學。因此,目前肯亞的一般父母寧願狠下心花大錢讓孩子進私立學校,便宜的約肯亞幣1萬先令(約新台幣3000元),昂貴的3萬先令(約新台幣9000元)。

可是,在宛如「無政府狀態」的貧民區,沒水電、沒學校、沒醫院,更沒有能力讓孩子進私立學校。人們總是喊著「教育可以翻轉貧窮」,但對於這些連基本教育都無法負荷的人而言,又該怎麼辦呢?

錢韻中夫婦左思右想,決定在Mukuru設立學校。

你們不是企業家,也沒有政府支持,怎麼能辦學?

辦學之初,錢韻中遠在台灣的媽媽很憂心—其實一開始,知道錢韻中要去肯亞的消息,家人就不是能完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