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做緬甸「真正的朋友」,而不是插一支旗子,來這裡當「老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是「老闆」,他們就得做樣子給你看;如果我們是朋友,他們才會讓你看見真正的樣子。」
文:世界微光|照片提供:謝豐隆、世界微光
「緬甸近來大雨成災,五十萬公頃農田泡湯,三千多間學校被毀,災民人數已攀升至一百萬……」小吃店的電視中,傳來冷靜的播報聲,一幅幅跳躍的畫面,卻令人驚懾。
八月,緬甸正值多雨時節。雨季的緬甸,逢水必淹,只是沒想到這次久久不退,成了四十年未見的大洪災。此刻,街道上沒有「行人」,只有「船客」,搭著小舟的農民頭上,頂著一袋袋物資,一位老婦坐在竹編高腳屋內雙手合十,路邊的教堂僅剩屋頂的十字架浮出水面。
緬甸全國十四邦,有十二邦都傳出災情,位於西北部的四邦馬奎省、實皆省、若開邦、欽邦,則被列為重災區,進入緊急狀態,而米產豐盛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昔日的泱泱稻田,已變成一片汪洋。
畫面結束,下一則新聞,國內颱風後的「歪腰郵筒」正掀起風潮,許多原本默默吃飯的食客,此刻終於抬起頭望向螢幕。
封閉多年的緬甸,在世界眼裡是神秘的,對台灣而言,更是陌生的。
緬甸,時光停滯的地方
緬甸真離台灣這麼遙遠嗎?除了過去的國民黨遺軍,在緬甸國土上,華僑早已佔有一席之地,其中從小學習繁體字課本、一心想來台灣的,不在少數——然而,即使台北中和的緬甸街存在已久,我們對這個國度還是知之甚少。提起緬甸,人們腦海也許會隱約浮現翁山蘇姬、大金塔佛像,或震驚國際的「番紅花革命」;軍政府鎖國多年,近幾年的開放,才讓世界得以一瞅她更多的樣貌。
「緬甸的時光是跳躍的,人們從沒用過BB Call,一接觸到3C,就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二十五年前,謝豐隆常於泰緬邊境來返,2013年起,幾乎全時間待在緬甸,恰好見證近年緬甸開放的各種姿態。
「每天的緬甸都變得好快,這個月去看她,下個月發現她又不一樣了。」泥濘路上,人們臉上塗著傳統的香木粉,穿著沙龍(Longyi)和夾腳拖,手上卻把玩著iPhone;破舊瓦舍和木屋相鄰的貧民區裡,一大早,佛寺播放的誦經聲籠罩整個社區,結束後,鄰舍間卻傳來最新流行的韓國舞曲;百貨商場、高級住宅,在機場附近悄悄迅速增生。
然而,居民對只歡迎外國商人的高級餐廳不熟悉,街坊間的「茶攤文化」依舊,路上從日韓汰換下來的古老二手車隨處可見。午後,郊區下起一場大雨,一個孩子衝出家門,大笑著裸身在雨中奔跑,到街坊轉角的水管下洗頭,隱隱約約,這裡還殘留著時光停滯的影子。

破舊瓦舍和木屋相鄰的貧民區,卻可聽見最新流行的韓國舞曲從坊間傳來。

緬甸街上常見日韓淘汰的二手車,有時走在路上,予人時光倒流之感。

一到雨季,緬甸就常淹水,只是這次水庫毀損、救援不力,大水遲遲未退,造成四十年罕見的嚴重洪患。
大約三年前,原本在泰緬邊境服務的謝豐隆來到仰光,在仰光的神學院和育幼院教授中文和神學,這次碰上大水,仰光近郊也成了災區,「其實緬甸的排水溝在旱季時常常就已阻塞,所以淹水很平常,只是沒想到今年水庫跟著出問題,大水遲遲不退,才造成這麼嚴重的災情。」
謝豐隆說,居民被困住,孩子不能上學,成人不能工作,家家戶戶泡在水裡,靠著游泳、竹筏出災區,他跟著仰光教會的青年坐了五小時的車,到伊洛瓦底省的首都勃生(Pa Thein)救災,乘著竹筏挨家挨戶送物資,才發現災民人數超乎預期。「我們的預算才三百萬緬幣(約十萬元台幣),能買多少米?勃生附近有三十多個村莊,每村約兩百多人,物資不夠,大家都在想下一步該怎麼走。」
這間教會才剛成立,經費有限,送趟物資就幾乎將救災經費用罄,謝豐隆明白,物資救濟只能濟急,未來重建之路還很長遠,因此決定回台一趟,尋求更多支援。他開玩笑說:「到前線救災,我體力沒青年好,沒拖他們後腿就不錯了,所以我只能幫他們找資源、做後援,動動這張『僅剩的嘴巴』。」
而這張嘴巴,對謝豐隆而言,其實得來不易。
天生口吃,十七歲家中破產,看盡人情冷暖
謝豐隆出生於彰化,天生口吃,從小就難以與人溝通。十七歲那年,他的父親經商失敗,家道中落,原本門庭若市的家裡,突然冷清下來,鄰舍親友不再來訪,代而上門的是討債集團的身影。
「奶奶看到爸爸到處躲債,健康越來越差,甚至憂慮到中風,必須住三個月的加護病房。三十多年前還沒有健保,加護病房一天近萬元,三個月下來一百多萬,我們已經破產了,哪有這些錢?」
身為長孫的謝豐隆,從小就受奶奶疼愛,奶奶倒下那天,還只是個少年的他,一邊想著錢該從哪裡來,一邊將奶奶背上計程車,送到醫院後,遇到了醫院裡一群來關心的媽媽。「她們說,醫院和教會願意替我們付醫藥費。」當時的謝豐隆走出彰化基督教醫院門口,還不敢置信。「這恩情太大,我心想,該怎麼辦?我要怎麼還這筆錢?但牧師搖搖手說不用。」謝豐隆不死心,一心想「報恩」,牧師最後終於回答:「那麼,有空來教會吧。」
「他沒想到,我當時休學,天天有空,從此天天去教會。」回憶當時,謝豐隆不禁莞爾:「我以為牧師說『有空來教會』是要幫忙擦桌子、擦椅子,但都沒有。牧師也忙,不能一直顧著我,就叫我讀聖經。」因為有口吃,謝豐隆總是躲到沒人的地方讀經,面對牆壁大聲朗誦,這樣讀了半年,竟然將口吃治好了。後來他在教會找到工作,開始半工半讀,念完神學院,還成為一位善於講道的牧師。「我以為我來教會是要報答恩情,上帝卻給了我更多。」
25歲去泰北,陪伴阿卡族和吸毒者六年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