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一個媽媽的告白:每次都用美食宣傳觀光,但我們真的重視飲食嗎?

一個媽媽的告白:每次都用美食宣傳觀光,但我們真的重視飲食嗎?
Photo Credit: TanteTati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從自己開始煮飯後,我親身體驗到味蕾是可以改變的。吃慣正常自然飲食的嘴巴和胃,吃到不好的人工味或過重口味時就會發出訊號。

文:張小納(曾是在金融圈,網路圈打滾的小螺絲釘, 現在則戰戰兢兢用兩手撐起家中一片天。)

看到最近新聞報導,南部學校營養午餐的外包廠商,在大量生產製程中為避免白飯腐壞,不得不添加合法的複方食品添加物,加上之前一連串的食安相關新聞,讓我想分享這幾年來為了孩子煮飯後積累下來的感想。

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在美國讀書和工作,在美期間受到最大的文化衝擊之一,是同學同事們對於烹飪的know-how,遠遠超出我的理解。

在台灣, 「煮飯」這件事一直被低估(這陣子因為食安問題終於稍稍翻盤),說到在廚房煮飯,很多人下意識會覺得那不就是媽媽的工作嗎?講更細一點,那不就是家庭主婦的工作嗎?至少在我成為媽媽之前,我對烹飪這件事也是興致缺缺,即便在留學生活階段都是。週遭的朋友無論男女大多沒在煮飯。比起旅行、參加party、上最新裝潢的館子、住高級飯店種種光鮮亮麗的事情,煮飯聽起來……實在不太有趣,也端不上檯面。

但一次我到美國同學家作客,一個常春藤名校雙學位畢業,二十五歲就年薪高達二十萬美元的人生勝利組大男生。我到他家時,他很得意的領我到廚房,秀出他細心為大家準備,用鑄鐵鍋熬出一大鍋香噴噴的義大利肉醬,並告訴我那是他的拿手菜。

另一位ABC女同學烹飪時總是會拿出各種令我嘖嘖稱奇的廚房工具(例如我從來沒見過的zester grater),還會用蘭姆酒燒香蕉做甜點,她告訴我她曾經自費去上過專業廚藝課程。

另一次是公司部門同事一起到其中一人家聚餐,外國人很流行potluck那一套(一人帶一道菜到朋友家聚餐), 不過那次我們說好要一起在廚房煮東西吃,結果呢?全程幾乎都是我男老闆和另一位男同事在煮。兩人不但拿出磨刀工具專業地先磨起菜刀來,還能鉅細靡遺地細數食材特性以及展現各種令我驚訝的烹調功力。

我這些同學同事們個個都是高薪階級的高材生來著(而且全部都是三十歲以下,並不是媽媽,也不是追求養生中年人),但他們卻非常自豪於自己的烹飪技巧,煮出來的東西也非常美味。烹飪在他們手下也變得好有趣, 好誘人。這是我的第一道震撼。

當媽媽之後,為了孩子的飲食,我開始閱讀和食品營養有關的書,也學著上有機商店採買,加入了主婦聯盟合作社,才漸漸懂得外食的「威力」。學會買人工食品前先翻過來看看成分(不看則已,看了會嚇到,養成這習慣就不會亂買東西,便利商店更是少去了)。

我了解到食物不單是追求美味, 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健康和營養均衡。這是我的第二道震撼。

然後我才發現,每次觀光宣傳都靠美食,一直號稱很懂吃的這個社會,其實很多人從來就不真正「重視」飲食。

在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 無論是家庭或學校, 常常是追求一個「吃粗飽」的概念,有的吃就很不錯了,便宜又大碗的更好。長大出了社會,則是追求「特色料理」或「排隊名店」,人工粉末又如何?加了味素又如何?花一兩個小時排到最新名店然後打卡拍照,大概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標吧。

我曾看過小朋友喝著一大罐市售色素飲料跟我說:「這個超划算的耶, 這麼一大罐才二十元。」

如果你真的了解食物,了解甚麼是色素,甚麼是人工調味劑,了解他們如何破壞你的身體和你的味蕾,你大概就不會覺得那二十元「很划算」了。但是,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都沒有教,整個社會氛圍都在講求低成本,孩子會說出這種話,我倒也不太訝異,只是有點難過。

老實說,自己煮東西後對食安新聞比較沒那麼恐懼,因為我了解自己在吃甚麼,而不是拿一堆漂亮又假美味的東西往嘴裡亂塞。也知道我這餐營養不均衡的話,下一餐如何補回來。

煮飯(尤其是健康的餐點)其實不容易,我也還有一半的飲食靠外食。但了解食物後,即便吃外食也懂得如何選擇。而要如何了解食物?我覺得只有一條途徑—就是從自己煮開始。這道理就跟做股票一樣,要投資下去才有心認真研究。食物也是,要開始烹飪後,才會更有動力認識食物。

很多人會說,吃一點點壞東西又不會怎麼樣!是啊,吃一點點不會怎麼樣,身體還是有代謝的機制。但這就跟壞習慣一樣,每次都說一點點就好,日積月累下來就變成天天都這麼做。

就像我堅持不讓太小的孩子吃巧克力,吃糖果,有時實在很難向別人解釋。這背後的道理太多,不是一句話就能帶過,遇到店員不斷遞糖果給孩子,我也只能默默先收到自己口袋(還強調是小孩可以吃的, 其實糖果只有分壞糖果跟很壞的糖果, 沒甚麼叫做小孩可吃的糖果好嗎?那是商人的手法)。

但我還是蠻佩服那些能讓孩子全面遠離甜食的媽媽朋友們,而現今這些努力的媽媽真的挺多的。我偶爾仍會讓孩子嚐到蛋糕餅乾冰淇淋這些食物,這是理論和實務上的差別,我繼續努力中。

然後,我覺得教育下一代有正確的飲食觀念,是刻不容緩的。自從自己開始煮飯後,我親身體驗到味蕾是可以改變的。吃慣正常自然飲食的嘴巴和胃,吃到不好的人工味或過重口味時就會發出訊號。我幾乎天天料理全家早餐,下場是吃外面早餐店的蛋餅,嘴巴會覺得有股不舒服的油味……於是每天很認分地準備早餐,這就是身體學會判別好壞啊。

我們一直想在孩子腦裡塞更多知識,卻為什麼不想教他們的身體正確的東西呢?而且我們早就過了幾代前那個吃粗飽的年代了,明明就有能力選擇食物,為什麼還要沿用舊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