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民主之路遙遙無期:只問黃紅不論是非,無辜的人民是最終的輸家

泰國民主之路遙遙無期:只問黃紅不論是非,無辜的人民是最終的輸家
Photo Credit:Wason Wanichakorn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表面上看來,是泰國人民為了追求民主而發起的街頭運動,然而鄉村人民能夠被動員,走上街頭對抗傳統的菁英階級,是否真的是民主化的進展?抑或只是政治領袖為自身利益而煽動的民粹主義?黃紅鬥爭的結果,無辜的人民才是最終的輸家。

文:王珮倫 Nico

近年來,民主政治在許多地方都出現節節敗退跡象,泰國的黃紅鬥爭便是一例,26次大選帶來25次的政變,脆弱的民主導致泰國政壇動盪不安。

向來以自由民主自豪的台灣同樣也深陷藍綠惡鬥的泥淖中,許多人感嘆「只問藍綠,不論是非」,政治意識形態對立極度惡化,難道台灣的民主,將倒退走向「泰國化」的道路?

塔克辛祭出多項優惠政策拉攏農民成功贏得選票

泰國政壇長期受政治菁英控制,成員多來自王室、軍人、以及有錢的中產階級,佔多數人口的農民自古扮演政治順民的角色,加上泰國政府長期實施「重都市、輕農村」政策,導致農民普遍對政治冷漠。

2001年,泰愛黨總理塔克辛(Thaksin)高喊「打擊貧窮、 反對毒品、對抗貪污腐敗」的口號,推出多項發展農村的政策,包括發放每年1百萬泰銖的發展基金、前三年免息的農民貸款、稻米保價收購制度、成立鄉村發展基金創造就業機會、建立醫療保險大幅降低看病費用,更設立人民銀行幫助低收入人民舉債等等。

這些政策為飽受貧窮之苦的泰農注入一絲希望,同時也成功替塔克辛贏得大量農民與貧民的選票,也成為日後塔克辛勢力的死忠支持者。塔克辛執政後,農民經濟生活改善進一步促成民主意識的覺醒,開始關注政治並與中產階級爭奪權益,埋下泰國社會分歧的隱憂。

2006年受廣大民意支持當選的塔信 Photo Credit:Sukree Sukplang CC BY 2.0

2006年受廣大民意支持當選的塔克辛。 Photo Credit:Sukree Sukplang CC BY 2.0

2006年軍變,塔克辛流亡海外

反塔克辛勢力以傳統菁英階層、新興中產階級及曼谷地區的都市居民為主,強調「菁英政治」,而非多數決的選舉制度,甚至提出政權回歸泰皇的想法。

雖然在塔克辛帶領下,泰國逐漸走出金融危機後的蕭條局面,但塔克辛的財務問題備受質疑,官僚集團、皇室、軍隊等上層階級也紛紛指控塔克辛濫權、貪腐、選舉舞弊,認為塔克辛推出的親民政策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危及他們的利益。

2006年2月,塔克辛決定解散下議院國會重新舉行大選,而在塔克辛拒絕與反對黨協商的狀況下,泰國三大在野黨:民主黨、大眾黨及泰國黨,共同宣布拒絕推派候選人參選。隨著政治衝突加劇,反塔克辛的集會人數越來越多,泰國軍方趁塔克辛出國參訪時發動軍事政變,強奪塔克辛的總理職位,宣布全國戒嚴。

Photo Credit:Damir Sagolj CC BY 2.0

反塔克辛示威告牌 Photo Credit:Damir Sagolj CC BY 2.0

支持塔克辛群眾對判決表達不滿,階級對立更形加劇

政變過後的泰國,政局始終不得安寧:塔克辛所領導的泰愛泰黨因涉及選舉舞弊遭憲法法庭解散,法院並宣判塔克辛貪污、濫用職權圖利自家財團,並沒收塔克辛六成將近十六億美元的財產。雖然塔克辛操守所為備受質疑,但此判決卻引起群情激憤,認為泰國司法體系為軍事政變合法性背書。

支持塔信的紅衫軍 Photo Credit:Chaiwat Subprasom CC BY 2.0

支持塔克辛的紅衫軍。Photo Credit:Chaiwat Subprasom CC BY 2.0

盈拉親民政策再度勝利,特赦法案成為導火線

塔克辛雖遭法院宣判有罪,2011年7月的國會大選,仍由塔克辛勢力所成立的為泰黨獲得勝利,一舉囊括過半席次,而塔克辛的妹妹盈拉更當選成為第一任泰國女總理。盈拉施政方針延續塔克辛的親民政策,強調造福農民、大學畢業生、都市裡的勞工窮人、掙扎向上的中產階級的政策方向。

盈拉憑著對受苦人民的同情心贏得大量選票,並進一步鞏固塔克辛的政權勢力。

然而,在2011年開始推動的稻米收購計劃中,盈拉被控用高於市價50%的價格向農民收購稻米,導致政府損失至少44.6億美元(約1358億元台幣),國家肅貪委員會認定盈拉在稻米採購案中怠忽職守,送交參院彈劾,裁定5年內不得參政。(註1)

2013年10月,為泰黨推出特赦法案,承諾特赦曾因參與政治集會而被法律制裁的民眾。此一法案自當引發反對黨強烈不滿,認為此法案旨在洗刷前總理塔克辛的罪名並協助他歸國,促成了「黃衫軍」走上街頭。

「黃衫軍」要求盈拉下台,並於2014年1月發起「關閉曼谷」抗爭,與支持盈拉和塔克辛勢力的紅衫軍發生激烈衝突,抗爭活動延續數月,紅黃對立情勢升溫,流血事件頻傳,隨後,同年5月22日,泰國軍政府發動政變,推翻了盈拉的政權。

相關報導:

支持盈拉的民眾 Photo Credit:Sakchai Lalit CC BY 2.0

支持盈拉的民眾 Photo Credit:Sakchai Lalit CC BY 2.0

反盈拉的抗議民眾 Photo Credit:Sakchai Lalit CC BY 2.0

反盈拉的抗議民眾 Photo Credit:Sakchai Lalit CC BY 2.0

2014年再次軍變,泰國又陷動亂

就在泰國軍政府推翻盈拉政權之後,陸軍總司令帕拉育(Prayut)隨即宣佈戒嚴,並成立全國維持和平委員會,全面接管看守政府政權,而帕拉育便以維和會主席身份宣布實施的臨時憲法,就一直延續至今。

而原本計畫在2015年實施選舉重返民主制度,因軍政府表示需要更多時間進行改革,才能解決國內黃紅分裂的政治立場、派系敵對狀態,導致重返民主的大選時程不斷變動。

Photo Credit:Wasawat Lukharang CC BY 2.0

陸軍總司令帕拉育 Photo Credit:Wasawat Lukharang CC BY 2.0

西方國家持續施壓,軍政府提出三階段方案

對於選舉的延後,國際社會持續譴責帕拉育,美國表示這場政變「毫無正當性」,呼籲泰國盡快恢復民主選舉,帕拉育則以三階段方案回應:建立過渡政府、制定新憲法、舉行選舉。

假若按照原定計畫,泰國將於9月通過新憲法草案,並在2016年初針對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投,於2016年8月實施全民大選並成立新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