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吳宗憲、馮光遠論戰有感:炒短線賺錢而不投資提升品質,正是台灣綜藝失敗的原因

吳宗憲、馮光遠論戰有感:炒短線賺錢而不投資提升品質,正是台灣綜藝失敗的原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家只想撈一筆就跑,沒人想把餅做大,現在產業變慘業,再來怪主持人費用太高,政府不扶植,反正賺錢趕快放自己口袋,賠錢就怪環境不好,都是they的錯。

對最近吳宗憲跟馮光遠的論戰有感,來發表一篇落落長的心得文。當然起因跟藍祖蔚的評論有些關係,大致就是台灣的綜藝節目沒救了,看看韓國吧 人家幹得多好,憲哥就不服氣了,金鐘引言時爆走,並丟下一句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相關新聞:

我覺得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但就先從一個點切入吧。

大約在1980-2000年這段期間,韓國的娛樂業是沒甚麼發展的,因為軍政府時代,娛樂業被管控的很嚴格,所以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都還是走符合軍政府時代意識形態的路線,沒啥競爭力。

尤其是1990-2000年之間,韓國的娛樂產業正在萌芽,而台港的娛樂界正經歷黃金時期,因此那時候像是電視劇包青天或是港片、港星 (尤其是張國榮)、 歌手李玟、劉德華,在韓國當地是炙手可熱的,這件事還是我在美國碰到的一個韓國大哥說的。

然而他們改革開放後,我認為轉捩點是1997-1999年這三年,我們出現了黃金交叉,有兩個指標性的大事:

  • 第一是1997年H.O.T的走紅,象徵韓國音樂新商業時代的開始
  • 第二是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諜變(魚)獲得空前的票房成功

而那時候的我們呢? 其實剛經歷許茹芸的〈如果雲知道〉大賣,華語的樂壇正是達到空前的高峰,然而這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未來的十年,韓國歌壇透過偶像團體所賺到的錢,進一步的提升製作人的實力、演唱會以及MV的整體品質、更嶄新的行銷手法。把餅一口氣做大,做到外銷的程度,除了朝鮮人天生的韻律感外,我認為商業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把商業模式組織化。

舉例來說,他們有把握把一個路人變成明星,除了整形外,有組織的訓練:背後的妝髮團隊,甚至實力堅強的製作人、作曲人團隊,將一批又一批的年輕肉體推到幕前,獲得屢創新高的利潤,形成良性循環。

而同時我們又在做甚麼呢?經歷了一批滾石歌手的黃金時代,接下來的幾年樂壇,最紅的是周杰倫、陶喆、王力宏、五月天。但這三者有一個巧妙的共通點,就是都有作曲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是個人就可以單打獨鬥的,唱片公司只要做些形式的宣傳,然後就可以靠壓榨他們的才華,而得到白花花的鈔票。

所以我們整個樂壇沒有進步,甚至不斷萎縮,直到今日已經接近植物人的狀態。電影也是差不多的歷程,差在沒落的是港片,而現在的韓國電影已經達到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步了。

真正的關鍵是當資方賺到錢的時候,選擇放進口袋、繼續壓低成本、壓榨團隊、提高報酬率,一切以炒短線為主?還是繼續投資,建立更強更好、更有創意的新團隊、添購新設備?

很多人說台灣電影會爛是因為沒有好的編劇,我個人是不贊成的。我們缺的是好的商業模式,好的產業生態,以及願意投資的資方。大家只想要撈一筆然後快閃,不願意承擔投資的風險,所以像魏德聖這種人就是個異數,他只想拍好電影 而不想賺錢。

或是賺到了錢去投資自己的公司,讓公司壯大 去拍下一部電影,在他身上我看到韓國早期導演的影子, 甚至他的賽德克巴萊或是監製的KANO韓國人也是非常喜愛。魏德聖在拍賽德克巴萊時,曾借助韓國的團隊,當時他有所感嘆地說,拍出同樣的效果,我們要比韓國多花上很多錢,因為國內電影產業草創,同樣的品質要比韓國多幾倍的花費。

所以我們留不住陳國富、蘇照彬這些商業片大導,因為他們在台灣沒有舞台,才是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只能到對岸。

同樣的狀況,回到綜藝節目這個話題。不管是藍祖蔚,或是馮光遠講的都是同一件事:看過國外的好,才知道台灣的綜藝有多爛。而馮光遠是把矛頭指向大咖主持人高額的主持費吃掉製作費,我認為這是倒因為果,真正的問題是:台灣的綜藝節目只能靠大腕主持人當賣點了。

Photo Credit:吳宗憲臉書

Photo Credit:吳宗憲臉書

因為要做出好節目,需要投資的環節太多了,從創意發想、燈光攝影、企劃行銷、剪接後製,沒有一個不燒錢。但資方不想要投資整個產業,而只想找一些反應快、講話好笑的大咖來耍耍嘴皮子、玩玩遊戲,大家笑一笑,打完收工,反正觀眾愛看。

所以我們的綜藝節目看起來很像是學生作品等級的精緻度,惡化到最後,大家乾脆直接在攝影棚裡面聊天就好,所以變成談話性節目當道,觀眾花時間看一群不入流的人聊天,鈔票就進袋,誰還想投資?

我想以吳宗憲的智商以及反應能力,即使到韓國依然可以當大腕級的主持人,但是在台灣,他真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主持人所應具備的能力,他已經超過太多,但是只能主持不入流的節目。

另一方面是台灣人的品味問題,戰品味就有點敏感了,不如說是觀眾喜好吧,從每年豬哥亮賀歲電影票房可得知,台灣人很喜歡這種幽默。所謂豬哥亮式的幽默大概就是靠吃吃女人豆腐、開開黃腔、逗觀眾開心,不然你能想像一個不准開黃腔的豬哥亮會是甚麼樣子嗎?

所以台灣的綜藝節目就是主持人對女來賓開黃腔,或是引誘來賓開黃腔,趣味難逃隱私色情排泄排遺之類的主題。而韓國的綜藝節目,以最近很紅的拜託了冰箱為例,除了兩個男主持人 加上六個男廚師,甚至有時候兩個來賓都是男的,一個綜藝節目總共10個成員都是男性,難道我回到了高中男校的場景了嗎?

但他們的節目就是能夠在10個男性的參與下進行下去,而且避開色情排泄等低級趣味,還能讓你覺得很好笑。不管是挖苦的橋段,或是來賓主持人之間的互相吐嘈,大致上都不會往開黃腔的方向,卻不失幽默,整集節目看下來,除了趣味外,還能學到很多的實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