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銀10年來首次上調貧窮線 金墉:我們將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終結貧窮的世代

世銀10年來首次上調貧窮線 金墉:我們將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終結貧窮的世代
Photo Credit: World Ban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相較於開發中國家,經濟進入停滯期的已開發國家內部所得分配惡化,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無益於全球脫貧。

中時報導,世界銀行4日在《消除絕對貧困、共享繁榮——進展與政策》報告中公布新數據,按照購買力平價計(PPP)算,將國際貧窮線標準從此前的一人一天1.25美元上調至1.9美元(約62.7元新台幣)。在新標準下,2012年至2015年間,全球赤貧(extreme poverty)人口總數有望從9.02億人下降到7.02億人,貧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有望從12.8%下降到9.6%,這是該比重首次低於10%,大多數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亞洲。

這是世銀10年來首次上調國際貧窮線標準。1990年,世銀選取當時一組最貧窮國家的貧窮線,採用購買力平價將它們換算成美元,通過計算出平均值將貧窮線設定在人日均1美元左右。2005年,世銀進行了新一輪更大規模的國際可比性價格數據收集,並根據新的購買力平價數據和當時15個最貧窮國家貧窮線的平均值,將國際貧窮線上調到人日均1.25美元。

中時報導,世銀總裁金墉(Jim Yong Kim)說:「這是今天世界最好的故事:報告中的預測顯示,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夠結束赤貧的世代。」貧窮人口持續減少主要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強勁以及各國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他警告說,考慮到全球經濟放緩以及貧困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要想實現2030年消除赤貧的目標仍須作出很大努力。

金墉(Jim Yong Kim)|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醒報報導,過去世銀將貧窮線門檻提高到1.25美元,導致全球貧窮人口多出4億人;這一次調整前,世銀推估貧窮線提升後,全球貧窮人口會增加1.48億人。意外的是,雖然貧窮線調升,全球赤貧人口比例仍穩定下降。金鏞認為,赤貧人口持續減少,要歸功於開發中國家經濟蓬勃成長,投資健康、教育以及建立社會安全網絡,使數百萬人遠離貧窮。

經濟學家楊家彥說明,幾個開發中國家如印度、中國、巴西皆為人口龐大的新興經濟體,約25億人,佔全世界人口比例高。因此當其經濟發展快速,人均收入增加,所得成長仍大過貧窮線調升,全世界貧窮人口比例當然下降。然而相較於開發中國家,經濟進入停滯期的已開發國家內部所得分配惡化,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無益於全球脫貧。

2013年4月,世銀理事會提出兩大目標,即2030年終結赤貧,並增加底層40%人口的收入,促進共用繁榮。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對10%以下的里程碑數字表示歡迎,但也表示,拉拔7億200萬人脫離極端貧窮,還需要一番苦工,「需要很多資源,以及政治上的根本變革」。

聯合報導,193國世界領袖上月在聯合國訂下2030年達成終結全球赤貧的目標,他們採納聯合國研擬的一套遠大目標,承諾投入數兆美元來支援開發。世銀聲明說:「全球的貧窮愈來愈集中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這一點值得重大關切。」特別堪憂的例子是馬達加斯加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相形之下,亞洲的赤貧明顯下降,尤其印度。另外一個地方是南美。

鉅亨網報導,報告顯示,在過去數十年裡,東亞及太平洋、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三大地區佔了全球貧困人口的95%左右。根據2015年的預測,這種情況幾乎完全顛倒過來:撒哈拉以南非洲佔全球貧困人口的一半,東亞佔12%左右。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巴蘇(Kaushik Basu)表示,此次上調是為了反映出2005年以來全球出現的價格上漲。世銀參照當今世界最貧窮國家的平均通膨水平,提高名義貧窮線,而實際貧窮水平則保持不變。

巴蘇提出另外一個警報:全球新興市場的經濟普見減緩,特別是拉丁美洲。他說:「在最近的未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可能難以令人太印象深刻,這將對打擊貧窮和關懷底層40%弱勢人民構成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