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的救星、無能的總統:印尼多元化之父瓦希德與他毀譽參半的政治生涯

華裔的救星、無能的總統:印尼多元化之父瓦希德與他毀譽參半的政治生涯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瓦希德到底是印尼華人的救星還是無能的總統?

文:鍾武凌(出生於馬來西亞吉打亞羅士打市,霹靂怡保市長大,2014年考獲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大學講師。她的畢業論文是關於華裔印尼人在後蘇哈多時代印尼的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簡稱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是印尼第4任總統,也是後蘇哈托(Suharto)時期首位撤銷多項歧視華人與華族文化的法令的總統,因此深受華裔印尼人的愛戴,他們甚至把他譽為「華人之父」(Bapak Tionghoa),由此可見華裔印尼人對他的崇敬。

然而,另一方面,瓦希德也是一名極具爭議的政治領袖,許多印尼政治人物批評他行為古怪、反覆無常。他在1999年10月被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印尼國家立法機構之一,簡稱人協)選為新總統,取代放棄連任的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但他掌權21個月後卻因涉及兩項貪污醜聞遭國會彈劾,被迫下台,並由其副手,也就是第一任總統蘇卡諾的女兒梅嘉娃蒂(Megawati Sukarnoputri)接任。

瓦希德於1940年出生在東爪哇宗班(Jombang)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其祖父和父親皆為當地著名的教士,因此,瓦希德又暱稱「Gus Dur」,「Gus」為印尼爪哇穆斯林對教士兒子的尊稱,而「Dur」則是瓦希德的名字「Abdurrahman」的簡稱。瓦希德具有阿拉伯、爪哇和華人血統,他曾公開宣稱其父系先祖陳金漢(Syekh Abdul Qadir Tan Kiem Han)為來自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的伊斯蘭教長老,於15世紀跟隨鄭和前往印尼宣教,並定居爪哇,與當地土著女子結婚。瓦希德是長子,底下有5名弟妹。

瓦希德的祖父哈芯‧阿沙利(Hasyim Asy’ari)為印尼最大的伊斯蘭教組織伊斯蘭教士聯合會(Nahdlatul Ulama,簡稱伊聯)創辦人,而父親瓦希德‧哈芯(Wahid Hasyim)則曾在1945到1949年期間參與印尼抗荷獨立戰爭,在獨立後更被第一任總統蘇卡諾委任為宗教事務部長。然而,在1953年4月,瓦希德‧哈芯與當時年僅13歲的長子在一次旅途中遇到車禍,雖然少年瓦希德安然無恙,但其父卻不幸喪生。當瓦希德‧哈芯的遺體由首都雅加達運回東爪哇安葬時,無數伊斯蘭長老和公眾人士都前往現場致哀,場面非常隆重,少年瓦希德看在眼裡,心中深感震撼。他因而立誌發憤圖強,以超越其父親的成就與聲望。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曾參與印尼獨立戰爭的老兵出席2012年的獨立日紀念儀式。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中庸開明思想的形塑

之後,瓦希德在母親的安排下前往日惹(Yogyakarta)求學。他上午在伊聯宗教學院修讀宗教課程,下午就到一所天主教會所辦的中學上課。這所中學的教學媒介語為印尼文,但英文是必修課。瓦希德也在學校裡受到一名親共的老師的影響,閱讀了馬克思和列寧這兩名共產主義思想家的著作(註1)。

瓦希德高中畢業後前往中爪哇馬格朗(Magelang)一所著名的伊斯蘭教學院深入研究伊斯蘭教,並於1963年獲得宗教事務部獎學金赴埃及艾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修讀伊斯蘭教與阿拉伯研究課程。然而,他後來覺得艾資哈爾大學的課程和教學方式並不適合他,因此在3年後轉入伊拉克巴格達大學(University of Baghdad)研究中東文化、歷史和文學。

瓦希德大學畢業後為了深入了解西方社會的民主思潮,前往歐洲巡迴留學了10個月才回印尼。他在歐洲接觸和學習民主思潮的經歷,形成了他後來中庸開明的思想。

瓦希德回到印尼後和未婚妻努麗雅女士(Sinta Nuriyah)共結連理。努麗雅的父親曾是瓦希德父親的學生,因此,瓦希德很早就認識努麗雅。他們婚後過著儉樸的生活。瓦希德在以他祖父命名的大學當講師,並經常在各報刊發表評論文章;努麗雅則靠經營一些小本生意賺錢維持生活。

由於瓦希德的評論文章不但尖銳,而且充滿幽默感,因此很快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一些政府部門因而邀請他擔任顧問,一些民間團體也經常邀請他擔任座談會主講人。

無懼批評蘇哈多政策

到了70年代末,伊聯一些長老開始推薦瓦希德參與該組織的內部活動,他與家人因而在1979年搬到雅加達定居。之後,他在1980年被選為伊聯秘書,4年後更升任主席

此外,瓦希德也活躍於文化和藝術界,他先後在1983年和1985年擔任雅加達藝術理事會主席和印尼全國電影節評判委員會主席。

瓦希德同情遭受壓迫的少數族群,經常為他們仗義執言,因此在許多課題上與蘇哈托政權針鋒相對。他在1990年於某時事雜誌發表一篇題目為「給華人出路」(Beri Jalan Orang Cina)的文章(註2),描述印尼華人所遭受的歧視,並呼籲政府善待華人,然而,當時的掌權者並不願意考慮和接受他的建議。

為了拉攏和收編國內穆斯林知識分子以延續本身政權,蘇哈托在1990年安排親信哈比比成立穆斯林知識分子聯合會(Ikatan Cendekiawan Muslim Indonesia),瓦希德馬上公開反對,並指出有關組織只是當權者的政治工具,同時也是一個排斥非穆斯林的組織,並不適合多元化的印尼社會。這一立場使他成為蘇哈多政權的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