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就贏了!葛洪沒亂寫,屠呦呦有慧眼,新一代抗瘧疾藥物就此誕生

認真就贏了!葛洪沒亂寫,屠呦呦有慧眼,新一代抗瘧疾藥物就此誕生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位現年84歲的阿嬤藥理學家不只名字特別,研究成果的誕生過程更是充滿傳奇。

今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頒給了三位對寄生蟲防治做出偉大貢獻的學者,其中一位是中國的屠呦呦,這位現年84歲的阿嬤藥理學家不只名字特別,研究成果的誕生過程更是充滿傳奇。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話是中國古醫書,東晉葛洪所編寫的《肘後備急方》裡頭的第十六篇「治寒熱諸瘧方」其中的一個處方,意思是取青蒿這樣的植物一把,用兩升的水絞汁後喝下。這本《肘後備急方》在西元300年左右寫成,後代千萬中國醫家讀過,或許有人照辦也有人半信半疑,但沒有人真的當一回事,因為同一篇文章裡也羅列形形色色的其他抗瘧處方,比如吃大蒜、豆豉等,連「蜘蛛和在飯糰中吞下」這樣的建議都有。

然而1300年後,1967年,正受命從中國草藥尋找對抗瘧疾藥物的屠呦呦相信了、重視了、認真了,然後她改變了歷史。屠呦呦是一個純樸的科學家,北京大學藥理系畢業,在初生的共產中國成長,一直到今天,受訪時她還「毛主席長、毛主席短」地講述當年怎麼開始研發抗瘧藥物,像個聽話的小學生。

當時,屠呦呦找了幾百種草藥,發現青蒿這種植物似乎有抗瘧藥效,但只曇花一現,後來重做實驗都不能得到同等藥效,她感到困惑。

重點來了。看重大科學研究成果的誕生,就要看關鍵步驟怎麼出現,比如盤尼西林的發明,是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無意間發現細菌培養皿上長了黴菌,而黴菌周圍的細菌死光了;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則是在做陰極射線研究時,發現即使隔著木板,射線依然能使含有化學物質的紙屏發光,於是發明了X光

而屠呦呦的版本之傳奇,可說不輸這兩位前輩科學家——竟然是回想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在中國古醫書上讀過的一段話,而被誘發靈感。屠呦呦想到了通行的煎藥法可能破壞青蒿素成分,於是學葛洪改用冷水萃取。

這是無人能及的科學洞察力、盡信書式的天真,還是走投無路時的姑且一試?結果決定一切,事實證明葛洪沒亂寫,而屠呦呦有慧眼,然後新一代的抗瘧疾藥物誕生了。在此之前主要用奎寧治療瘧疾,但抗藥性越來越大,因而必須尋找新藥。

屠呦呦相信古書一事,讓人聯想到了十九世紀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荷馬的《伊利亞德》與《奧德賽》所描寫的特洛伊故事,奇幻瑰麗,千百年來都被當成神話與傳說,但小小施里曼在父親送給他的童書裡讀到,他相信了、重視了、認真了,長大後經商有成,他帶著不滅的年少夢想與累積的財富前往土耳其,終於讓書中所寫成真,挖掘出特洛伊遺址。

認真就贏了。屠呦呦的名字來自《詩經》的「呦呦鹿鳴」,詩裡描寫鹿吃幾種野草,其中有一句說「食野之蒿」,剛好這「蒿」就是青蒿,實在太巧,又是另一則傳奇故事。

Youyou Tu is awarded the 2015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he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Posted by Nobel Prize on 2015年10月5日

青蒿素這樣的藥物,台灣的醫生只在醫學院教科書上看過,從來沒用過,因為瘧疾在台灣已經絕跡50年。台灣在1950年代全面噴灑DDT,成功消滅瘧蚊,成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唯一認證的瘧疾絕跡地。台灣能夠撲滅瘧疾,最大功臣是「蚊子博士」連日清

人類與瘧疾對抗已經千萬年,至今仍無法完全取得勝利,每年仍有數億人感染,造成數十萬人死亡,患者幾乎都是開發中國家人民。

除了屠呦呦,另有兩位科學家也因為研究瘧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一位是法國人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他發現瘧疾是由瘧原蟲傳染,另一位是英國人羅納德.羅斯爵士(Sir Ronald Ross),他發現了瘧原蟲的傳染途徑。

另外有一位怪怪精神科醫生也間接因為瘧疾獲獎,他是奧地利人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Julius Wagner Ritter von Jauregg),他利用瘧原蟲感染產生的高熱來治療第三期梅毒的腦神經症狀,此法沒多久就被廢棄了。

屠呦呦沒有博士學歷,也不曾出國留學,甚至在自己國家也沒得到應有的學術地位,但她能在1960年代的共產中國那樣研究資源不怎麼豐富的環境裡,做出開天闢地的重大學術貢獻,說明了科學家的熱情與巧思可以彌補研究軟硬體的不足。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沈政男臉書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