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患不均不是仇富、幫窮國得有個譜、貧窮線沒大意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精於數據分析又敢言的迪頓,被問到獲獎後定必有更多人要他發表意見,他的回應是:沒問題吧,我也夠老的,在一些方面算得上有點資歷,應該不會說出丟臉的話吧。
新出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 (Angus Deaton)以詳盡精細的數據分析見稱,他的研究範疇包括收入不均、外國援助窮國和貧窮問題,在在都是富爭議性的題材,《金融時報》在他獲獎後,與他談到這3大議題。
不均
由佔領華爾街運動到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再到英國激進左翼人士科爾賓(Jeremy Corbyn)當選工黨黨魁,這幾年來無論是社會運動、學術著作以至政治,都經常觸及財富/收入不均的討論,如此熱門議題,難怪《衛報》說迪頓的獲獎絕對切合世界輿論主調。
《金融時報》形容,迪頓對於「不均」的觀點比一般內行人來得更細緻。他在著作《 The Great Escape: Health, Wealth, and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提到,貧富懸殊問題愈大,對民主制度的威脅就愈大。「極富有的一群不需要國家提供的教育和醫療⋯⋯他們沒有多少理由支持全民醫保,一般大眾擔心公立學校不濟,對有錢人而言卻不痛不癢。但這些人會反對任何有損銀行盈利能力的監管條例,即使那些條例能防止銀行向窮人推出掠奪性貸款、誤導推廣、甚至不斷重演的金融危機。關心極端不公平現象跟仇富完全扯不上關係,而是最高收入階層的快速增長確實可能威脅整個社會。」
在訪談中,他明言「不均」也有好處,「不均是一個異常複雜的現象,有好處也有壞處。」過度「不均」自會產生負面影響,那包括公共服務以至民主的侵蝕。但我們不要忘記,「不均」也是成功的產物,「成功孕育了不均現象,但你不會想握殺成功。」
對於不少人支持向富人徵重稅來改善貧富懸殊,迪頓抱懷疑態度,「我們已經有到位的再分配政策,85%所得稅不見得能帶來很多收入。」
相關新聞:Angus Deaton獲諾貝爾經濟學奬 表揚其對消費、貧窮等研究貢獻
外國援助窮國
富國資助窮國到底是幫了忙還是幫倒忙,經濟學家和慈善團體一直爭論不休。迪頓的看法是,當資助是用於改善醫療系統和衛生環境,那必然是一件好事,但要認清的是,窮國之所以窮,其中一個至命傷是政府的管治能力,而幫助窮國的關鍵是助長其經濟得以持續發展而不是純粹鼓勵消費。問題是現在的富國往往向窮國提供過多金錢援助,造成貪污、精英階層與基層對立等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迪頓認為,幫是一定要幫,但應該設定上限,例如援助金額不可超過每個受助國總收入的一半。他又提出設立全球共同關懷議題,例如纏擾經年的疫症問題,把國際資源投放在解決這些問題上,讓富國多付出一分力。
貧窮線
世界銀行早前把使用了25年的貧窮線來個大幅度調整,標準由每天收入1.25美元(約9.75港元),上調至1.9美元(14.82港元)。迪頓向來認為貧窮線沒多大意義,這次他雖然同意修訂起碼是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始終覺得整件事有點無聊。「花精神去數算有多少人活在貧窮線下,情況有點像在樹林中追逐獨角獸。我不大確定世界銀行花上這許多精力是否值得。」
對他來說,貧窮的定義不只是錢財的事,就以印度為例,近年人均收入的增長其實是不俗的,但說到教育和醫療卻是貧乏得令人沮喪。
貧窮線並不是他唯一批評的國際性「假大空」計劃,聯合國上月雄心壯志提出15年內消除人類極端貧窮計劃,所用的17「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包括性別平權、提倡和平共融社會、保護海洋和生態環境、消除國與國之間的不公平⋯⋯等)也被這位普林斯頓學者彈個體無完膚。「我肯定不是粉絲,根本不可能有客觀的測量標準,很大程度上只是人們想讓自己好過一點的做作而已。」
這位69歲的經濟學者說話簡單直接,也不失隨和,除了《金融時報》外,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宣布他獲獎後,也跟他做了個簡短的電話訪問,談到他對分析數據的執著。他說,「這是個晦暗不明的世界,有時候真的很難理出個頭緒⋯⋯最美妙的時刻是當你找來大堆數據,理順之後,有些一直搞不清的問題就豁然開朗,即使還未達到百分百澄明,但還是好好的整合了。」
題外話,訪問他的是學院首席科學官,名字是Adam Smith。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