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的翁山蘇姬:她是民主鬥士,還是變成只想追求總統寶座的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若停戰協議成功簽署,看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緬族眼裡,此舉便是立下了大功,但或許因軍政府可借此拉攏民心,翁山蘇姬一方面希望停戰協議能確保政局穩定,茁壯自己的政治勢力,卻又不願為軍政府背書,將帶來和平的功勞拱手讓給軍政府。
文:王珮倫Nico
在過去長達二十幾年的光陰裡,緬甸知名政治家翁山蘇姬有15年的時間,是在監獄或軟禁中度過,但因拒絕向軍政府屈服,並自始自終批評軍政府侵犯人權的暴行、要求釋放政治犯而贏得全世界的喝采。
1991年,翁山蘇姬於軟禁期間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當時領獎的兒子代替翁山蘇姬向世界呼籲:「請用你們的自由來促成我們的自由。」而在國際施壓與西方經濟制裁下,緬甸政府終於在2010年11月釋放翁山蘇姬。從此,受國際矚目的她被譽為緬甸之花,成為緬甸備受愛戴的民主鬥士。
然而,緬甸軍政府於2008年的修憲內容,致使翁山蘇姬身處政治劣勢,由於仍無法在缺乏軍政府支持下,修訂這部「不民主憲法」,逐漸有翁山蘇姬和軍政府越走越近的消息傳出,被質疑向軍政府靠攏妥協。
而「以愛之名」的翁山蘇姬也因利益考量,長期忽視受壓迫的少數民族,遭譴責有違諾貝爾和平獎之精神,更被批評已淪為政客,只將焦點著眼在緬甸眾多的佛教徒選票,罔顧人權。
連歐巴馬也幫不了:修憲無望,翁山蘇姬確定無緣競選本屆總統
2008年納吉斯颱風造成緬甸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受災人數多達150萬人,成為緬甸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但由於緬甸的鎖國政策,導致國際救援無法進入,只能由軍政府全權指揮,因此,軍政府於同年推出以92.4%高支持率通過的修憲公投,遭抨擊為軍政府利用救災工作綁架公投,是拿救災物資的分配威脅,作為利益交換。
軍政府於頒佈的緬甸憲法中,特別規定緬甸總統不得有外國血統或國籍的配偶或子女,而翁山蘇姬已故丈夫與兩位兒子皆為英國籍,因此這條款被抨擊是獨裁軍政府精心設計的「排翁條款」。
由於緬甸修憲標準,須獲得超過四分之三國會議員支持,但保有四分之一席位的非民選軍方代表,讓只有少數席位的全國民主聯盟(NLD)無能為力。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總統也多次呼籲修改憲法,讓緬甸實行真正的民主,軍政府仍維持一貫強硬的態度拒絕修憲,翁山蘇姬只能將角逐總統的願望,寄託在2020年的大選。

Photo Credit:Micheline Pelletier CC BY 2.0
除了軍政府刻意刁難的排翁條款之外,翁山蘇姬也因少數民族爭議纏身。因著對少數民族問題的不聞不問,批評聲浪四起。
緬甸少數民族有如境內十一國分治
緬甸境內有134個少數民族,而自1948年脫離大英帝國殖民獨立後,這些少數民族持續和佔人口七成的緬甸族對立,部分區域更發生武力衝突,或希望脫離緬甸政府獨立,其他則要求擴大參政權、設立自治區。

Photo Credit:Joachim Ladefoged/VII CC BY 2.0
翁山蘇姬父親曾經答應的自治承諾成為空頭支票
翁山蘇姬的父親是已故緬甸獨立英雄翁山將軍,於1947年赴英國倫敦要求讓緬甸獨立。然而,英國當時表示緬族不能代表整個緬甸區域,除非獲各民族勢力的同意方能獨立。
翁山將軍遂積極聯絡各少數民族代表,並召開潘龍會議,承諾少數民族在其民族地區擁有百分百的自治權,並同意將密支那和八莫地區合併為克欽邦,同時表示少數民族如果受不公平待遇,便可脫離聯邦。
緬甸於1948年1月4日獲得獨立,翁山將軍卻不幸在緬甸獨立前夕遭暗殺,接之上任的總統和日後上台的奈溫將軍,都奉行「大緬族主義」,忽略少數民族權益。自治約定淪為了空頭支票,各地於是開始出現反政府民族武裝力量。

翁山將軍。Photo Credit:ASSOCIATED PRESS CC BY 2.0
軍政府登盛祭出停戰協議:槍的時代已經過去
緬甸大選即將於11月舉行,外界都期待此次大選將帶領緬甸走上民主之路。為確保大選如期舉行,軍政府推出全國停戰協議(Nationwide Ceasefire Agreement),強調保證所有地區的投票權。
然而,緬甸國內15個武裝團體中,僅有8個簽署停戰協議,北部最大武裝團體「克欽獨立軍」(KIA)則公開表示拒絕簽署條約,不排除選前武裝衝突的可能性,而隨著選舉到來,軍政府也可能以國家安全考量取消特定區域投票權(軍政府於2010與2012皆以此為由干涉選舉),倘若如此,又將嚴重傷害政權的正當性。
對民主改革正在上軌道的緬甸政權而言,如何改善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就像卡在喉嚨上的一根刺。持續內戰將嚴重傷害新政府的勢力,進一步更影響天然資源的取得和外資投資,但假使軍政府成功說服武裝團體簽署停戰協議,將會確保選舉順利舉行,並促成緬甸民族和解。

1948年緬甸獨立大典 Photo Credit:Bettmann/CORBIS CC BY 2.0

1996年,支持翁山蘇姬的民眾聚集在她被軟禁的家門外 Photo Credit:© Howard Davies/CORBIS CC BY 2.0
翁山蘇姬左右為難,曖昧態度遭批逃避推託、與政府妥協
假若停戰協議成功簽署,看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緬族眼裡,此舉便是立下了大功,但或許因軍政府可借此拉攏民心,翁山蘇姬一方面希望停戰協議能確保政局穩定,茁壯自己的政治勢力,卻又不願為軍政府背書,將帶來和平的功勞拱手讓給軍政府。
除了面對「停戰協議」的兩難外,還有始終未解的「翁山蘇姬條款」。
目前,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在選舉中呼聲最高,可望奪下主要席位,而另一方面,翁山蘇姬依舊需軍政府同意修憲,為2020總統大選鋪路,對軍政府而言,則想利用她鞏固政權正當性,同時改善國際形象、親近西方國家,因此,這局勢會讓翁山蘇姬必須在軍方統治下有所妥協,自身處境如履薄冰。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