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雨傘革命:香港和台灣的「左」與「獨」其實差很多

回顧雨傘革命:香港和台灣的「左」與「獨」其實差很多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的政治光譜有與中國遙相呼應之處,但「親中共政權」這個左翼特徵移植到香港卻顯得更加彆扭;在這個一國兩制的新自由主義重鎮,最親近中共的政策往往也是最開放門戶、最圖利買辦資產階級的政策。這種親共左翼因此立論基礎薄弱,只能以玄虛的馬學修辭混淆是非,被稱為「左膠」也算實至名歸。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以文化定義國族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中華傳統思維的再現,好比古人以束髮右衽區辨華夷、或者受儒學濡染的日韓在異族入侵中原後自立為禮教正統那樣。

由於不排斥兩岸三地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啟發不少本土派思想的陳雲甚至提出了中、台、港、澳共組中華邦聯的構想:「目前台灣也是在治權獨立而主權意識未曾脫離中國而獨立的曖昧狀態。筆者的構想,是在和平時期,香港獲得自治,待到局面平定,中華邦聯的共識成熟之後,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再聯合宣布,締結中華邦聯,一國四票,佈置亞洲聯盟的局面。在中華邦聯的跨國安排之下,到時才諮議香港主權獨立之事。」(〈香港城邦論〉第五版第218頁)

這對應到台灣根本不算是獨派,而是張亞中之流的統派。有些本土派的願望甚至比台灣的統派還微小:他們只要中共遵守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承諾,尊重香港內政而已。陳雲那段話不但揭示了台灣人對本土派容易產生的誤解(他們要的未必是像台獨一樣的制憲建國),也揭示了香港人誤解台灣輿論氛圍的可能性。陳雲所謂「主權意識未曾脫離大陸而獨立的曖昧狀態」,這種意識在台灣已經愈來愈不主流。

這些都是「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等標語所無法傳達的認知差距。無論如何,如果有台港兩地的抗爭者有機會交流的話,不妨多加留心,同樣的價值在雙方社運圈內可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政治意義。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