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救援》:優異的特效和劇情,還能同時享受知識及科學的感動

《絕地救援》:優異的特效和劇情,還能同時享受知識及科學的感動
Photo Credit:預告片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絕地救援》電影毫不沉悶,以充滿戲劇張力的方式呈現,觀看《絕地救援》 時除了優異的科效和劇情,還能同時能享受到知識及科學上知性的感動!

《絕地救援》在科學層面嚴謹,且充滿娛樂效果,與《侏羅紀世界》真是天壤之別

叫好又叫座的好萊塢科幻片《火星任務》……哦不……《絕地救援》(The Martian)被捧為大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十年來最佳的電影,我不僅同意,還想補充上「絕對是」。而男主角麥特‧戴蒙(Matt Damon)真的又創演藝事業高峰,在火星上的獨角戲,演活了一個理性又冷靜又幽默的科學家。

《絕地救援》的原著小說《火星任務》,是安迪‧威爾(Andy Weir)在 2011 年自費出版的科技驚悚小說,是他的處女作。他父母分別是微粒子物理學家及工程師,而他是熱愛物理相對論、軌道力學和火箭的電腦程式工程師。《火星任務》 裡頭有大量真實的科學,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都讚嘆不已,主動邀請他參觀 NASA。

有人說《絕地救援》是火星版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因為麥特‧戴蒙在那飾演一位等待同胞到來的科學家曼恩博士(Dr. Mann),和《絕地救援》裡等待救援的植物學家,一邪一正,相映成趣。

相關閱讀:

加上《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麥特‧戴蒙是第三回守候援兵了吧, 無獨有偶,飾演戰神三號探險隊長瑪麗莎‧露易斯(Melissa Lewis)的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 也在《星際效應》擔任要角,飾演長大後的女主角墨菲(Murphy)。

我對《絕地救援》的評價要比《星際效應》高,因為後者還是有些灑狗血賺熱淚的煽情戲碼,然而《絕地救援》,編導卻很平實地呈現了一個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的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Mark Watney) 該如何靠科學知識存活;地球上像熱上鍋螞蟻的科學團隊,又該如何在政治壓力和緊迫的時間下,用盡全力、善盡所長地設計各種營救方法。

相對於《星際效應》,《絕地救援》顯得冷靜許多,可是卻仍然扣人心弦,讓人又哭又笑,是部不可多得的優異科幻電影。上映前不久就有新聞說火星是濕的,科學社群也在討論:如果把如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地質學家、大氣科學家或者心理學家等等,丟包到火星上,那個領域專家的生存機率最高?種種討論,讓《絕地救援》顯得話題性十足。

《絕地救援》也像是《浩劫重生》(Cast Away)和《地心引力》(Gravity)的火星版,瓦特尼靠自己的毅力、知識和巧思,養活了自己一陣子!《浩劫重生》至少是在地球上,《地心引力》的女主角和瓦特尼都被困在地球外極為尷尬的處境,只不過在《地心引力》中,女主角真的要靠她自己的勇氣來解救自己,而瓦特尼想盡辦法,終於聯繫上了 NASA,所以有一整個大團隊來營救他。

能到火星的太空人都是萬中挑一,有高超的心理素質,以及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來應該惡劣的狀況。人類是群居動物,在獨自長時間孤單地勇敢活下去,很不容易,所以瓦特尼對著攝影機的自言自語,彷彿和人對話的時候,會緩解不少壓力,他也不斷用幽默樂觀的態度面對危機。

令許多科學家激賞的是:《絕地救援》在科學層面稱得上嚴謹,雖然沒有人實際到火星做過那樣的實驗,可是在火星上種植物,理論上是可行的。電影也展示了真正的科學研究過程,就是 NASA 的科學家到噴射實驗室,翻出原型機進行實驗,取得真實數據和瓦特尼比對討論,這比許多好萊塢科幻片不實際地把科學家當神,不需要進行實驗來獲取數據的過程有天壤之別。除此之外,《絕地救援》還在許多地方都展示了真正的科學方法,值得討論。

先來點科普知識吧,其實《絕地救援》也非完美,火星上的氣壓極低,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而已,相當於地球上空 35 公里,所以太空人才要穿上太空裝,從太空裝提供氧氣,這也是太空裝的頭盔玻璃破了、裡頭氣體就拚命往外衝的原因。要不是瓦特尼被天線刺傷時,血液和天線封住了大空裝的破洞,他絕對活不了多久,那就沒戲唱了,但就因為氣壓很低,所以影片中出現的風暴很不實際 ── 那麼稀薄的空氣所產生的風,不太可能有那樣強的破壞力。我們姑且就把這個當作是為了劇情所需的犧牲吧。

另外,火星的土壤可能含鐵太高,不見得加了糞便就適合種植植物,光線也是個問題,加上糞便沒發酵過,植物恐怕無法有效利用……那些馬鈴薯不會長得太好吧?另外,火星的引力只接近地球的四成,所以除了在戶外要穿厚重的太空裝,在室內的活動應該更輕鬆才對。

九月底《絕地救援》上映前,NASA 就很故意地發出新聞稿,說火星有水。這就有趣啦,原來瓦特尼只要去打水就好了,不需要太費周張去合成,實驗過程還被炸飛 ── 其實 NASA 對《絕地救援》的拍攝提供了大力的幫助,甚至專門製作了網站「The Real Martians」,順便宣傳 NASA 的火星計畫:在2030年把人送上火星。

2015年9月28日,NASA 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根據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配備的光譜儀獲得的數據,科學家在火星的神秘斜坡上發現了水合礦物。有暗色條紋表明火星地表隨時間變化有流水存在。在較溫暖的季節,線條的顏色變得更深,顯示水流在斜坡上出現,在較冷的季節,地表特徵變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