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酷兒影展】接受這個世界的多元,就是擁抱無數的可能性

【2015酷兒影展】接受這個世界的多元,就是擁抱無數的可能性
酷兒影展官方授權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任何一個性別少數的小孩,從學校這個「微社會」開始,就會承受到傳統二元性別刻板印象的暴力——亦即,男性/女性就是該陽剛/陰柔。

今年六月,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全美50州同性婚姻合法,我清楚記得那天一早醒來,臉書上一個個朋友們的彩虹頭像顯圖,讓我一路刷下去,心底微笑著「原來你也一樣支持呀!真是太好了。」當然另一股聲音是:「那台灣呢?我們什麼時候會追上?」

誠然,對性別少數者的人權維護(或該說還原)及多元家庭的想像,在全世界已經流轉許久,過去這幾年在台灣,也以頗高的速率在知識訊息圈傳播,搭配各種社群網路的擴散、論辯效應,大眾的認知正在一步一步進化:從異性戀,到同性戀,到「其實每個人都以上皆非或以上皆是」,再到明白上述的分類也只是性別少數議題的一部分,性/別概念的複雜以及結構的層層解構,越了解,越發現該學的還很多。

在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有幾部作品碰觸的是「LGBT」中的「T」字部位,亦即「跨性別」議題。由此出發,也許是思考「比同志概念更深一層」的性別理論的好機會。

當然開始之前,要先為入門者補充幾個概念。一般我們談論性別議題,會動用的幾個基本詞彙是:生理性別(Sex)、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生理性別很好理解,端看你的性器官狀態,可能是男性,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極少數兩者皆有的案例;至於性傾向,則是「你喜歡誰」,意指哪一類性別特質(生理的,心理的,有各式各樣模糊流動的可能性)能吸引你的性慾望;最後是性別認同,指的是你「自我認定」是怎樣的性別。而所謂跨性別者(Transgender),指的就是生理性別(Sex)和性別認同(Gender)不一樣的人。

上一段開頭所提的三種概念,基本上是獨立的,即使彼此間有統計數據的相關性,依然不該由外人(即你我)在認知和解讀一位性別少數者的時候,擅加聯想代入。何況,透過以下幾個「練習題」,我們將意識到即使這樣分類都還太粗略了:

譬如,一個生理男性但自我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在他選擇變性後,原先的女友照樣對他深愛不渝(記得《雙面勞倫斯》嗎?),那麼這位女朋友的「性傾向」該如何定義?又譬如,如上述男跨女的跨性別者,他可能選擇變性,也可能其實並不想,亦即對自己的生理狀態沒有不滿。這該怎麼解讀?再譬如,變性後的跨性別者,遇到一位深愛她的男子並結婚了,她的「丈夫」又會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慾?

酷兒影展官方授權提供

前述最後一個例子,在這次的參展片《跨性夏威夷(Kumu Hina)》裡,就能看到有趣的體現。在這部紀錄片中,女主角希娜(Hina)是個在夏威夷原住民學校教導傳統舞蹈和儀式的老師(片名的「Kumu」就是老師之意),她既感性又細膩,但先天(變性前)的男性體魄又讓她在跳舞和吼唱時,能夠展現必要的威猛。在當地文化裡,像她這樣極少數的人被稱為「Mahu」,即「中間」之意,一直以來都被選為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儀式傳承者。

而這部紀錄長片不只拍主角,拍她帶學生從開始學舞到期末表演的一年,也拍她的婚姻生活——她和丈夫是在斐濟認識的,她在婚後將他接到夏威夷來,面對一個擁有忙碌事業的妻子,這位隻身在異鄉、和拜把兄弟們分隔兩地的男性,也有心理上的劇變要適應。除此之外,藉由希娜積極參與原住民遺產的保留、先祖聖地的搬遷等等公共議題,本片還碰觸了夏威夷傳統文化和外來文明(美國)之間的拔河。

更有趣的還有,在希娜的舞蹈小隊裡,也有值得紀錄的性別故事。傳統上,這一類祭神的草裙舞是男孩子跳的,但希娜的學生裡最具領導天份、最賣力最有氣勢的,是個和其他男生都buddy buddy的小女孩。她會是未來的Mahu嗎?也許言之過早。但看這對師生間的相敬相知,真的很動人。

說到年幼的性別議題,另一部紀錄短片《粉紅男孩(Tomgirl)》則非常陽光且色彩繽紛。片子才短短14分鐘,卻已足夠讓你愛上這個7歲小孩:紀錄片主角潔克(Jake)是所謂「性別未確認(gender non-conforming)」的孩子,本片亦完全無意區分(或預測)他未來的狀態,只專注於呈現他的多彩世界,他的喜好之不受拘束,還有父母親友等等「身邊環境」的尊重、開放、滿滿的愛與支持。

pics_00004

酷兒影展官方授權提供

片子裡,潔克有一對大大的雙眼搭配一頭長髮,愛穿洋裝與吊帶裙,他的繼父說:「小朋友本來就會被鮮豔的色彩、美麗的事物所吸引,他喜歡穿彩虹褲襪上學,但有時候也會打扮成鋼鐵人。我不想去定義他是什麼(類別),因為他就是他,他就是潔克。」這樣的開放和理解,真是再美不過了。

由此輻射出去,他的母親,他的鄰居長輩,每個都不只習以為常,還為潔克的美感與自信所讚嘆。對著鏡頭,小潔克展示他「擁有過最棒的一件裙子」,稱讚它質料好,做工佳,伸展性也夠……這樣童話般的畫面,讓人不免想像另外95%有同樣心靈的孩子,身處怎樣的環境?那些自信和笑容和對美的敏銳,被多少淚水與孤單與委屈取代了?

片中的專家說道,研究顯示,這一類年幼時的非典型性別認同(包括玩具、穿著、玩伴的選擇)很少會是「一時錯亂或疑惑」,往往會堅持下去,成為一輩子的特質。點開各類親子教育網頁,也提到性別不明(或跨性別)者擁有心理疾病、或有過自殺念頭的比例相對高——諷刺的是,這絕非因為他們「有問題」,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來自社會(以及更重要的來自家庭)的不理解和壓迫所造成。換言之,是因為這世界依然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