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5千條路名都與中國有關 青年社團將發起「改路名運動」

台灣逾5千條路名都與中國有關 青年社團將發起「改路名運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顧歷史,自二戰後國民政府遷台,1946年開始台北市政府便以「剷除日本色彩、便利記憶、紀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主義與顯示政府首長」為原則擬定改正街路名稱。

路名怎麼取,真的沒關係嗎?走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上,我們都可以發現不少與中國有關的路名,如台北市的「南京東西路」、「吉林路」、「天津街」、「廣州街」等等,全台光是路名含有中國省份或地名的道路就有2637條,而以「中國政治人物姓名」或「反攻大陸思想」來命名的道路更是不勝枚舉,那台灣本土的地名去哪了?到底台灣為何會有這麼多以「中國」來命名的道路呢?

回顧歷史,自二戰後國民政府遷台,1946年開始台北市政府便以「剷除日本色彩、便利記憶、紀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主義與顯示政府首長」為原則擬定改正街路名稱;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台北街道名稱全部改為以中國地名為主的街名。

其命名的方式,是將台北分為四大區,放大投射為整個中國,依其原有中國地名位置用於相同區位的台北街道名。這些地名包含中國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為主)、城市史蹟(以街名為主)。因此,在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前,台北的路名便以中國地名、黨國歷史人物以及黨國教育口號為命名原則。

由「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建立的「中國在台灣」資料庫便統整全台所有關於中國省分、地名、人名、政治思想及黨國人物的資料,其中與中國有關的行鄉鎮市區與村里就有793個、街道5655條、學校483所。而以黨國人物蔣中正來命名的全台行政區有23個、街道332條與學校29所,此外,以孫中山來命名的全台行政區則有46個、街道395條與學校38所。

對此,本土青年社團臺左維新質疑,當地原有的地名去哪裡了?在地人為什麼不能「路名自決」,而非得要用一些跟當地甚至與臺灣毫無歷史關連的街路名呢?且從解殖與轉型正義的立場,蔣中正所帶來的白色恐怖,剝奪了所有台灣人的尊嚴與自由,更使得許多台灣人命喪其手,而在他死後反倒卻用大量路名、行政區、甚至學校來紀念,這是何等的荒謬?

其實,早在2004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任內,就有台聯立委與民間團體呼籲發起「台灣街道正名行動」,並建議台灣各縣市街道名稱應採棋盤式設計,讓人能迅速找到所在位置。如東西向道路使用台灣河流進行命名,如淡水路、大甲路、濁水路、曾文路等,南北向道路則採高山名稱,如玉山路、雪山路、奇萊路、合歡路等。

有鑑於此,臺左維新準備發起新一波的「改路名運動」,其訴求包括藉由更改路名,除去與台灣歷史毫無相關以及紀念黨國相關人物等名稱,以民間力量推動「由下而上」的空間轉型正義。此外,也希望藉由更改路名,更進一步走進大街小巷進行深入的文史踏查,除了學習並充實台灣文史相關知識以外,也盼能與在地結合,持續推動並實行草根民主。

他們也呼籲民進黨籍縣市首長,路名更改屬於縣市政府權責(例如陳水扁市長任內將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因此希望民進黨首長一同加入此轉型正義工程,而非僅以「大家已經習慣」、「要多花多少公帑」等理由來推卸掌權後所應負起的歷史責任。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