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生沒有懶人包,不要把腦袋交給別人幫你重點整理

人生沒有懶人包,不要把腦袋交給別人幫你重點整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SA 3.0

作者:Evelyn Wu(政大交換生,遊走世界卻更認識台灣的浮萍)

前一陣子很流行一篇美國一萬個小時的文章,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清楚顯現出台灣人典型的速成心理:總是期待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報。

這樣的現象也體現到了這幾年開始針對社會事件的懶人包現象。所謂懶人包,就是針對特定的新聞事件,有熱心的人做出了消息整理,並且按照時間或是其他特定順序有時圖文並茂地介紹議題和最新動態。這當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忙碌的現代人,忙得連好好吃一頓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要深入研究每天排山倒海又時刻更新的新聞議題,這樣簡單清晰的懶人包,無疑是了解眾多議題的好幫手。

但是我們似乎沒有想過,這些編輯懶人包的人,在編輯的過程當中也會將他的主觀意識和立場放到這些文章當中,不論多麼嘗試客觀,勢必也會有一些偏向主觀立場敘述而並非事實的部分無法抽離。這很正常,當然也無法避免,但是透過這些懶人包關注議題的人,價值觀卻會因此受到影響。

而這樣懶人包情形持續下去的結果就是:

第一,沒有人願意自己去針對事件做更深入的探討,當然也就沒有人去探究懶人包的虛實,我們只等著下一個懶人包出現來推翻這一個懶人包。

第二,一旦沒有下一個懶人包出現,或是反面論調不夠受歡迎甚至消失,我們就被集體洗腦,統一在同一個論調、還有同一個作者的主觀思考形態下,而對議題就有著類似的想法和立場。這麼說當然有點誇張,但其實你環顧身邊,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不斷在發生,更別提若是編輯者立論不清,反而造成觀者對議題的更加誤解與混亂。

就拿最近發燒的服貿事件為例,「學生攻佔立法院」引起年輕人滿腔熱血,議題引起大家注意,於是人們在社群網站中分享「服貿懶人包」,這個懶人包,本源自於台大經濟系教授的文章;而有人針對這篇文章做出了圖文並茂的「反服貿懶人包」,文字簡單搭配可愛插圖,很快就引起人們競相瘋傳。

(推薦TNL懶人包:關心服貿,除了去立法院現場,你還能做什麼呢?

所以有多少人實際去看這篇文章了嗎?肯定有,但一定不多。有懶人包這樣程度的瞭解就夠了。我相當認同懶人包的立意,然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習慣「速成」心態的我們,也因為這樣的速成,桎梏了自己瞭解問題廣度和深度的機會。

這樣的我們習慣於讓其他人替我們整理資訊,然後簡單的全盤接收,不須費力思考,沒真的去思考過這樣真的好嗎?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補習班在台灣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從小到大,高中大學,考研究所甚至是公務人員,我們都很習慣用懶人思維:直接看別人整理好的東西,念別人告訴你的重點,然後我們去考試,走下一步人生的路。

(推薦閱讀:一種剝奪年輕人時間讓他們無法思考的「教育」

於是,我們習慣有人幫我們整理人生當中的重要決定,替我們統整關心的議題。然後,我們忘記了,人生其實沒有懶人包,也沒有速成班,到了沒有人可以讓你發「懶」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們幸運,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任何知識幾乎都能信手拈來,如果你真的喜歡任何議題,請你動動手指,關掉那些速成網站。鍵盤為紙,滑鼠為筆,為自己的深度理解蒐集資料;用自己的腦袋分析,運用我們都被賦予追求不該是口號的獨立思考能力,做出對於這個議題屬於自己的理解,人生當中重要的事情,不能讓別人幫你重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