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你們強 你們這些老廢物」攻城的鬱悶世代

「我們比你們強 你們這些老廢物」攻城的鬱悶世代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我這學期的修課學生總數,約有七百五十人。

我在教室容量許可的範圍內儘可能加簽,才會這麼多人。也因為這樣,我每週都要批改如山的隨堂作業。每一張紙,都代表一位用筆與我溝通的學生,他們一週週的不斷藉此講述自己的人生。

每學期的修課人數都在這數字上下。看了這麼多年的作業,從這些學生的字裡行間,一種無可奈何的鬱悶感越來越強烈。從幾個人,傳到一整間教室之內;再從這個學校,擴散到那個學校。

他們是三十五歲以下的鬱悶世代。

有些人問我,為什麼這次的服貿抗爭,大學生會這麼激動。我認為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大社會層面,和小集團層面。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在大社會中,年輕世代都鬱悶。不管他們怎麼努力,月薪都是兩三萬。而那些同一個工作場合中,廢得要死的老人,卻領個五六七八萬。

老人會說:你慢慢做,慢慢等,好好表現,就可以有這麼多。

但老人的話,這些年跳票得太嚴重了,年輕人不再相信。主政的老人,公司主管的老人,一堆沒用廢物,不然就是騙子,只想壓榨人。領固定高薪的人,振振有詞談一些理念時,年輕人還會應個聲,拍個馬屁,但私底下多是不屑的眼神。

這幾年一路下來,這種欺騙與無能感越來越烈,終於,鬱悶不言的年輕人,隨著立院的防線一起崩潰了。第一波的學生打進立法院後,無數的學生主動增援。他們從鬱悶的小空間冒出來,服從、團結,有序。

「我們會做事,而且說到做到。」他們想傳達這樣的概念。

所以破城之後,會扶門。做垃圾分類。在場外保持冷靜自制,甚至還區分翻牆進、出立院的路線,進行交管以免「交通堵塞」。

「我們比你們強。你們這些老廢物。」

老人們辦的活動,能有這種文明程度、自制力嗎?現實就是沒有。阿就沒讀過這些大學才能學到的社會運動理論怎麼會有啦!一堆衝車戰車大將軍是能有什麼文明啦!

當民進黨政客匆忙、落魄的抵達現場時,這種「有能」與「無能」的對照突顯到極限。王建煊這老頭還幽幽地說「年輕人被政客利用」,但有眼的都看得出來,是年輕人跑給政客追了。洪案的「公民1985」就已經證明過一次。

類似王建煊的言談所在多有,雖是想顯示自己的真知,但只再次證明老人的無知、無能與無用。我談大學生、罵大學生,導致一堆老人見到我,就附和著罵年輕人。我其實是尷尬居多,因為我很清楚知道,你們這些老頭,比我的學生廢多了。你們只是早出生,佔了一堆資源,才能在那囂張。

王建煊一個月領多少錢?他又做了多少事?我看應該比送宅急便到監察院的阿弟仔還沒有貢獻。

馬英九就是「廢物老人」這種符號的極限。他的一系列言談,讓這種「反老」潮逐漸升高,終至高點。依我對馬英九的認識,看他談「鹿茸案」的神情,我認為他是真心以為鹿茸就是耳毛。這已經完全超過年輕人忍耐的極限,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耳毛。

老人說什麼,年輕人都不會信了。因為他們太廢了。馬英九不能代表老人?誰叫你們全護著他,和他玩一樣的遊戲?

這時出現一票年輕人。這是我前面說的小集團層面。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這些學運份子一直都是充滿爭議的人物,但他們能打,而且一直打。不只是五六七八個人而已,他們有一個學運的圈圈,而且人數高達數百人。他們透過大量的讀書會、演講會、現場活動來集結練兵,形成有經驗、有理論、意志超強的戰鬥團體。

說件真實的小事。有次我要借學校的空間,搞我自己的「小圈圈」,但發現好時段都被這些人的分支團體借走了。去找他們的老師協調,才得知他們一借就是整個學期,固定開會論事。他們是玩真的。

所以他們才能這麼有戰力,有組織,能對立院「一球入魂」。他們有軍隊的整齊,同心聽令,自然能一舉衝破那些(可憐、被凹、最菜的)警察防線。

沒有其他團體有這種的組織力,更別說是意識形態對立面的那些。當我看到什麼抗獨史還是什麼陣線辦活動,總共只來七個人時,我立刻噴飯。

我帶學生去健走,從輔大走到基隆,這麼鳥、這麼苦的爛事,都有七個學生參加。你們這些「團體」是在衝三小?沒有朋友嗎?平常沒經營人脈嗎?講話沒人理嗎?

二十年前我在台大的時候,國民黨還有動員力,可以動出十幾二十個人做事。幾個學校加一加,應該也有百人之譜。現在呢?你是能弄來什麼狗屁人?

當年有這種力量,是因為黨還會給錢,對黨有熱血的年輕人也有一些。現在支持國民黨丟臉死了,你是要去哪邊弄人?只有一些外省第三代和軍公教子弟,而這些人多半是因為身份支持而不是理念支持,不會論述也不能打,更大的問題是自我意識很強,每個都想當意見領袖和先知,不願當小兵。

七個人?幫幫忙好不好。

一邊太強,一邊太廢,產生一種靠大邊的效應。原本不太親學運圈,沒那麼認同的人,因為另一邊實在太白痴,而開始往學運側大規模的靠攏。

而老人與老人的支持者,則因為人力不足,越來越像廢物。政府當局無能,連操作媒體者也無能。許多反學生的媒體新聞一上線,就被年輕人轉寄罵爆了。弄這種反效果新聞,不如不要弄,你就算能唬到人,也是唬到那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