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惜花費幾萬塊錢學習寫作,但這完全在浪費時間和金錢

台灣人不惜花費幾萬塊錢學習寫作,但這完全在浪費時間和金錢
Photo Credit: Joel Montes de Oca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人對於莎士比亞的語言似乎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情感,但有不少人還是真的想學好英文,這當然是為了實用所需。在台灣的補習班文化裡,人們看來都相信只要你(或你的父母)花的錢夠多,就可以自動習得一種語言技能。

後來,當我對政治有了興趣,我也開始閱讀傳記、歷史研究,以及一些政治學著作(那時,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書店的政治學部門還有著十分豐富的選書)。我讀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伊格納蒂夫(Michael Ignatieff)、薩依德(Edward Said)、哈伯斯坦(David Halberstam)、卡普欽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卡普蘭(Robert Kaplan)等人的著作,而且絕不錯過任何一期《外交政策》和《外交》雜誌。到了1996年大學畢業時,我已經讀過幾百本,沒錯,好幾百本書了。

Photo Credit: Flickr

Photo Credit: Michael D Beckwith @Flickr CC BY 2.0

進了研究所之後,我對書寫文字的熱情還是繼續保持,即使我後來進了加拿大政府部門工作,每天都得寫威脅評估、情報目標檔案之類枯燥無味的報告,我還是繼續讀小說和紀實文學。2005年搬來台灣的時候,我帶了2000本書來,十年下來,數目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我倒不是認為任何有志寫作的人都應該拿這麼多書壓在自己身上(何況現在還有了Kindle電子書,雖然我這個保守派對這種媒介深惡痛絕),可是無庸置疑,我所認識的,並且啟發我走上寫作之路的每一位偉大作家都是熱愛閱讀的人,希欽斯、歐威爾、略薩、納博可夫,他們每一個人都盡可能的閱讀,而且絕不自限於舒適的母國文學傳統。

所以,與其付出大筆金錢被那些多半只想輕鬆獲利的外國人「教」寫作,我更建議這麼做:

第一課

閱讀、閱讀、閱讀,然後繼續讀更多。

選你喜歡的主題,但不要侷限於單一類型。把小說和紀實文學搭配著讀,閱讀外國著作,讓自己向不同的文化敞開,就算讀翻譯書也不要緊。除了本地暢銷書榜上常見的(何其悲哀!)商場生存教戰書籍之外,還有一整個宇宙等著你去發掘。去探索不同的敘事傳統,很快你就會明白《哈利波特》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差別在哪、又為何不同,以及兩者何以各自有所成就。

感受觀點切換與非線性敘事是怎麼影響我們理解一個故事的。閱讀你喜愛的作家傳記,看看他們是怎麼學會寫作的(我跟你保證,他們沒有一個寫作老師)。認識紀實作品之中同樣具備的敘事方法,以及薩根、古爾德(Stephen Gould)、霍金(Stephen Hawking)和薩克斯等等廣受大眾喜愛的科普作家,是怎麼把故事說得動聽的。

寫作者要能夠分辨行得通和行不通的方式,才能真正長進,最好的學習方法則是親身體驗。不要忘記寫作是心智的映射,若是心智漫無章法、缺乏訓練,就不可能產生有價值的成果。必須先充實心智,然後才能將心智貢獻於宇宙。

把你付給寫作老師的錢省下來,拿去多買幾本書。最後要知道,閱讀可以很有趣,而且獲益極大(我早就嗜讀成癮了)。

第二課

寫作、寫作、寫作。

起先,你的寫作必定會去模仿你喜歡的作家。我自己的書寫一開始是近似於洛夫克拉夫特那種神經緊繃,堆砌形容詞的文體,但終究捨棄了這種寫法,如今覺得這種文字難以卒讀。接著我開始模仿康拉德,再來是格林、歐威爾,直到在好幾輪探索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聲調」和風格。

毫無疑問,我的寫作風格來自於這一切影響,將來也會繼續隨著我現在和以後的閱讀所得而轉變,即使只是微調(比方說,我讀魯西迪獲法國文學的時候,寫下的句型往往更長更繁複;要是這個發展太過火,重讀海明威或歐威爾是有益的修正)。你寫得越多,就會越進步。

從2006年進入《台北時報》當文字編輯直到今天,我寫過2000多篇新聞報導、社評或書評,還寫了五本書。進步是隨著時間慢慢累積的,十分幽微,但在你多年之後重讀舊作時就清楚可見了(因此作家幾乎不重讀舊作,以免因此畏縮不敢創作)。

說真的,寫作就像舉重,因此也就能夠說明為什麼就連像我這樣多產的寫作者,要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沒寫,也會很難再寫出值得出版的作品(兩個星期沒寫就足夠讓寫作的肌肉萎縮了)。每天空出一兩個小時寫作,寫甚麼都好:短篇故事、每日例行公事的自傳式改寫、評論、書評,不然就寫信給真實存在或虛擬的朋友。

要知道,寫作可以很有趣,而且獲益極大(我也早就嗜寫成癮了)。

Photo Credit: flickr

Photo Credit: Serge Saint @Flickr CC BY 2.0

就是這麼簡單(卻也可以很複雜)。沒有靈丹妙藥。寫作是要透過模仿和練習,以及向文字的世界敞開心胸並且盡可能融會貫通,才能進步的,這是永無休止的過程,之所以迷人也正因永無止盡。

閱讀文學經典(也可以讀些現代文學,但這種機會越來越難得了)是最保險的方法。不要被略薩、杜斯妥也夫斯基這些鼎鼎大名給嚇到,跳下去,盡可能吸收就是了。這是一個在智識上增重的過程:你必須不斷挑戰你的腦袋,就像在長跑或舉重不斷精益求精那樣。

我對於年輕人告訴我他們想要學寫作,一年卻讀不完一兩本書這件事,總是感到瞠目結舌。我平均每個月讀完五、六本書和幾十篇文章,而且在小說和紀實、英文和法文之間交替切換,盡可能讓自己的閱讀選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