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麼就算在美國,中國人依然很難「努力工作更努力玩」?

為什麼就算在美國,中國人依然很難「努力工作更努力玩」?
Photo Credit: Maryland GovPics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環境會影響人的生活,那為什麼許多中國人就算去到美國,依然不會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間取得平衡呢?

文:Anita X.|譯:Wendy Chang

我在紐約一家新創公司上班,公司的團隊算小型,每個人身兼多職,包含CEO也是。

CEO是一位年約40的美國女性,從我第一天上班開始,她源源不絕的活力總是讓我驚艷。我經常在半夜收到她的email,但幾個小時後的早上,她還可以爬起來跟其他時區的人開視訊會議。我一直覺得她沒什麼時間做其他休閒活動,但後來得知她每個禮拜都會看一部新電影,去上瑜珈課、射箭課,參加不同的文化沙龍。

當我停下來思考她是怎麼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得這麼好,我開始意識到身邊大部分的美國人其實都過著跟她一樣的生活。他們認真努力工作,但更認真的玩耍,或是說享受生活。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幾乎不會在我中國朋友身上看到,即使是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友人也一樣。

雖然說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相信所處的文化及周遭的人也會深深影響我們的選擇。當你生活在一個鼓勵健康生活的環境,而且「成功」的定義不僅止於物質上的取得,你會學習如何放慢生活步調,花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長大的人,應該也會接觸到美國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就我的觀察來說,除非那個人真的接受美國的文化,並且非常希望成為美國文化的一份子,否則他們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身邊有很多人,雖然住在美國卻很少跟美國人來往,甚至幾乎不來往。他們只跟隨中國的流行文化,接觸中國的主流媒體。

我最要好的中國朋友Grace,現在在一家總部在芝加哥的公司任職。她在中國出生、長大,三年前來美國念碩士,是我看過最開明的人之一。在我們幾次的談話中,她表示自己很努力也很渴望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和私人生活是平衡的。

「我真的覺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即使是在美國也一樣,或是應該是說在美國尤其是這樣。」她對我這樣說。

她也提到美國文化影響了她的思考以及決策。

那Grace是否曾經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來,失去了生活的平衡呢?答案絕對是「是」。但她試圖跟團隊和上司溝通,怎麼樣讓她工作維持彈性,她生活的優先順序更加的明顯,而且同事們都知道。

那為什麼在中國沒有人這樣做?為什麼他們想要遠離工作時,不會為自己說話呢?

中國人衡量一個人成不成功的標準,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做什麼工作、念什麼大學, 從很小的時候,孩子就要在學校努力學習、上課,他們不需要、也不被鼓勵學習藝術,如果他們真的學了,也只是為了要精於彈鋼琴或是畫畫,這樣就能得到進入頂尖大學的門票。

中國的小孩也不被鼓勵運動,家長和老師都覺得是浪費時間,甚至還有句諺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來形容善於運動的人,但也因此嚇跑了許多對運動有興趣的孩子。而且不只家長和老師這樣認為,同儕之間也這麼想,聰明的孩子人緣比較好,足球隊長或是業餘的學生鋼琴家反而沒有。

在美國不是這樣,如果你很聰明但只會唸書,就會被認為是個書呆子,沒有人會想要跟你當朋友;如果一個CEO沒有自己的個人生活,人家會覺得你很無趣。美國社會衡量你成功的標準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玩出自己的個性和魅力,並且如何回饋給你身邊的人和所待的團體。

就看看幾任美國總統好了,約翰·亞當斯經常翹課,花時間在打獵和捕魚上;約翰·泰勒是一個很厲害的小提琴手;老布希是高中的棒球和足球隊隊長;而歐巴馬是《蜘蛛人》的忠實粉絲,還有大量的漫畫藏書。

美國人欣賞這些人不是因為他們是偉大的領導者,而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生活,並且能夠啓發其他人。而中國人未必鼓勵這種生活方式,努力讀書的文化讓中國人覺得「認真」才是長大的過程中唯一要做的,其他生活的樂趣都不重要。

如果這個社會繼續重視效率勝過一切,兒童的早期教育還是維持現狀,我想很難看到中國人實踐「認真工作、用力玩」的生活哲學。當然,「認真工作、不要玩」的想法沒什麼錯,只是另一種個人選擇,我也沒有興趣評論,但我想要講的是,我看見了中國跟美國生活方式的差異,而我認真覺得這個影響很深。

責任編輯:楊斯茜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