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就算在美國,中國人依然很難「努力工作更努力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說環境會影響人的生活,那為什麼許多中國人就算去到美國,依然不會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間取得平衡呢?
文:Anita X.|譯:Wendy Chang
我在紐約一家新創公司上班,公司的團隊算小型,每個人身兼多職,包含CEO也是。
CEO是一位年約40的美國女性,從我第一天上班開始,她源源不絕的活力總是讓我驚艷。我經常在半夜收到她的email,但幾個小時後的早上,她還可以爬起來跟其他時區的人開視訊會議。我一直覺得她沒什麼時間做其他休閒活動,但後來得知她每個禮拜都會看一部新電影,去上瑜珈課、射箭課,參加不同的文化沙龍。
當我停下來思考她是怎麼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得這麼好,我開始意識到身邊大部分的美國人其實都過著跟她一樣的生活。他們認真努力工作,但更認真的玩耍,或是說享受生活。但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幾乎不會在我中國朋友身上看到,即使是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友人也一樣。
雖然說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相信所處的文化及周遭的人也會深深影響我們的選擇。當你生活在一個鼓勵健康生活的環境,而且「成功」的定義不僅止於物質上的取得,你會學習如何放慢生活步調,花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中國出生但在美國長大的人,應該也會接觸到美國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就我的觀察來說,除非那個人真的接受美國的文化,並且非常希望成為美國文化的一份子,否則他們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身邊有很多人,雖然住在美國卻很少跟美國人來往,甚至幾乎不來往。他們只跟隨中國的流行文化,接觸中國的主流媒體。
我最要好的中國朋友Grace,現在在一家總部在芝加哥的公司任職。她在中國出生、長大,三年前來美國念碩士,是我看過最開明的人之一。在我們幾次的談話中,她表示自己很努力也很渴望一個良好的生活:工作和私人生活是平衡的。
「我真的覺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即使是在美國也一樣,或是應該是說在美國尤其是這樣。」她對我這樣說。
她也提到美國文化影響了她的思考以及決策。
那Grace是否曾經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來,失去了生活的平衡呢?答案絕對是「是」。但她試圖跟團隊和上司溝通,怎麼樣讓她工作維持彈性,她生活的優先順序更加的明顯,而且同事們都知道。
那為什麼在中國沒有人這樣做?為什麼他們想要遠離工作時,不會為自己說話呢?
中國人衡量一個人成不成功的標準,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做什麼工作、念什麼大學, 從很小的時候,孩子就要在學校努力學習、上課,他們不需要、也不被鼓勵學習藝術,如果他們真的學了,也只是為了要精於彈鋼琴或是畫畫,這樣就能得到進入頂尖大學的門票。
中國的小孩也不被鼓勵運動,家長和老師都覺得是浪費時間,甚至還有句諺語:「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來形容善於運動的人,但也因此嚇跑了許多對運動有興趣的孩子。而且不只家長和老師這樣認為,同儕之間也這麼想,聰明的孩子人緣比較好,足球隊長或是業餘的學生鋼琴家反而沒有。
在美國不是這樣,如果你很聰明但只會唸書,就會被認為是個書呆子,沒有人會想要跟你當朋友;如果一個CEO沒有自己的個人生活,人家會覺得你很無趣。美國社會衡量你成功的標準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玩出自己的個性和魅力,並且如何回饋給你身邊的人和所待的團體。
就看看幾任美國總統好了,約翰·亞當斯經常翹課,花時間在打獵和捕魚上;約翰·泰勒是一個很厲害的小提琴手;老布希是高中的棒球和足球隊隊長;而歐巴馬是《蜘蛛人》的忠實粉絲,還有大量的漫畫藏書。
美國人欣賞這些人不是因為他們是偉大的領導者,而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生活,並且能夠啓發其他人。而中國人未必鼓勵這種生活方式,努力讀書的文化讓中國人覺得「認真」才是長大的過程中唯一要做的,其他生活的樂趣都不重要。
如果這個社會繼續重視效率勝過一切,兒童的早期教育還是維持現狀,我想很難看到中國人實踐「認真工作、用力玩」的生活哲學。當然,「認真工作、不要玩」的想法沒什麼錯,只是另一種個人選擇,我也沒有興趣評論,但我想要講的是,我看見了中國跟美國生活方式的差異,而我認真覺得這個影響很深。
責任編輯:楊斯茜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