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毒品除罪」內部文件曝光 聯合國聲稱「非官方政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藥入罪讓那些曾經服用藥物的人們,被社會間接的排除,只能繼續尋求藥物供給,來降低對外界的依賴。這也是為何毒品戰爭至今始終無顯著成效的原因。
整理:鄭博名
聯合國一份關於毒品除罪化的文件,日前被英國維珍集團執行長Richard Branson披露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該文件呼籲聯合國成員開放毒品除罪化並允許個人消費,同時指出各國的毒品入罪政策並不能有效阻止因藥物所衍生的犯罪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隨後聯合國發表聲明,強調該文件並非正式文件,因此不能被視作是聯合國官方政策。然有消息指出,聯合國因受到「至少一個」會員國的施壓,才遲未公佈此份文件。
BBC報導,由聯合國藥物與犯罪辦事處(UNODC)撰寫的簡報宣稱,將持有毒品視為非法行為,不但會對社會安全造成負面影響,禁止非醫療性用藥甚至會導致公共衛生問題的增加。文件中也聲明,任何對於毒品的逮捕、制裁與威脅,都阻止了醫療單位對於那些用藥過量,或因注射藥物患有愛滋病與C型肝炎的人們進行治療。
聯合國該份文件指出:「據統計,目前仍有上百萬人因輕微或非暴力的藥物使用被關進監牢,儘管聯合國的藥物管制公約已允許針對輕微個案提供藥物替代品。」文中也認為,毒品入罪讓那些曾經服毒的人們,被社會間接地排除,包括在工作場合、教育、衛生保健等;將用藥指向非法行為,更易讓用藥女性受到外界的性騷擾,甚至是心靈、肢體上的侮辱。

瑞士政府設立毒品注射站,提供藥物成癮者免費毒品 Photo Credit:Reuters/ 達志影像
事實上,過去有許多相關研究,將毒品成癮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外在因素。由於用藥者被公眾歸類、標籤,導致與社會情感之間的連結斷裂,只能繼續尋求非法毒品供給,來降低對於外界的依賴。
也有專家學者曾發表論述,希望透過社會、政治以及個人層面的影響,發揮在藥物成癮者身上,讓這些人不至於被社會拋棄,會比入罪的單一、簡化思維要來的有用,這也是為何毒品戰爭(War on Drugs)至今始終無顯著成效的原因。
但根據報導,非法持有毒品一向是聯合國會員國的犯罪大宗。以英國為例,光是去年就有近3萬6千人因此遭到起訴,其中有1千多人被宣判監禁。另外,像是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等聯合國組織都曾明確表示,將站在衛生與人權的立場上,反對讓用藥者面臨犯罪的指控。
Richard Branson說,很高興UNODC認定毒品入罪是一種不必要的傷害,並將關注投入到當前各國毒品政策所引發的巨大人力與經濟消耗,「我希望這可以讓世界各地的政府鼓起勇氣,去做對的事情,並替藥物政策選擇另一條道路。」不過Branson也爆料,UNODC正受至少一國的打壓,迫使聯合國做出180度的轉變。
毒品除罪早有先例
VICE報導,文件中有關毒品政策方向的調整實際上是沒有太多爭議的,許多國家都已開始嘗試毒品除罪化,如已實施近15年的葡萄牙,目前注射藥物使用量已下降50%,且因用藥感染愛滋病的患者也大幅下降。
曾耗時長達三年研究毒品戰爭的英國記者Johann Hari,在演講中指出,毒品除罪化最關鍵的步驟就在於,用那些曾經對抗用藥者的錢,來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他強調:「葡萄牙當局提供用藥者大量不同的職缺、微型貸款以供創業,當我去拜訪這些人時,他們表示自己找到了生活目的,也找回了生活連結,進而與社會重新有了關係,因此沒有人願意再回到過去毒品入罪的日子。」
經濟學人報導,從1990年代開始,瑞士與荷蘭開始嘗試使用「海洛因輔助治療」(HAT)來避免因毒品致死的人數增加。透過該療程,用藥者得以在醫療人員的監控下,免費注射海洛因。
結果證明,HAT不但減少了海洛因致死以及愛滋病感染,更大幅降低了毒品相關犯罪,僅因為政府提供的免費海洛因,大大排擠了毒販生存空間;直至2000年代後期,瑞士與荷蘭的海洛因使用量已成功降至接近於零。
不過此舉也引來不少宗教團體、右派人士抨擊,認為這樣會帶領歐洲走向毒品王國。然而事實證明,因毒癮尋求政府治療的人數增加,不但方便國家監控、管制毒品,更能讓用藥成癮者成為單純的公共衛生問題,不再是犯罪問題,警方也能將資源傾力於真正的大宗毒品交易。
當然,所有開創性、顛覆過往的政策思維都是披荊斬棘的。在統計數據佐證下,此份聯合國內部文件的流出,更應驗了毒品市場利益之龐大,足以推翻任何科學根據。至於衛道人士的批判,是否會因此落入毒品交易的圈套,成為被利用者,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編按:實際而言,「毒品」這個詞彙並不存在於國際間。就字面來看,「drug」僅能被稱作是「藥物」,中文世界所言之「毒品」即為世界各國的「管制藥物」,部分皆曾經甚至持續廣泛使用於醫療用途(如從鴉片罌粟中所提煉出的嗎啡用於止痛等)。因此,從精神藥物學的角度出發,並沒有「毒品問題」,只有「藥物濫用問題」。
新聞來源:
- UN attempt to decriminalise drugs foiled(BBC)
- Richard Branson Just Leaked This UN Document Calling for Drug Decriminalization(VICE)
- Briefing paper: Decriminalisation of Drug Use and Possession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 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TED)
- 毒品除罪化 才能解決濫用問題(經濟學人)
核稿編輯:孫珞軒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