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最後的日子》離去和遺留的人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對越南或越戰的理解與想像,多半來自好萊塢的影像,不論電視或電影,也多半在自覺或不自覺之中承繼著影像背後的訴求與價值判斷。2014年紀錄片《Last Days in Vietnam》。當時間縱深拉開後,開出新意,不受限於既有的意圖與目的,重新喚回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注意及思考。
《南海血書》這部以描寫南越亡國時難民漂流海上的故事,曾是某個世代臺灣人民的共同回憶。最初在《中央日報》連載,集結出版後熱銷上百萬冊,是戒嚴時期國家宣傳的一環。該書內容如今已多被視為偽作、虛構的「小說」而非事實,政府試圖以南越亡國大作文章,突顯其中部分面向,攻擊當時內外的「敵人」。
或許正是對於南越和越戰的描述雜入太多政令宣傳的色彩,成為特定的政治符號,隨著政治壓力的解除,「越南」在很長的時間於島內不被提及,再次出現在人們言談之中,已換上了全新的面貌,成為經濟投資之地。
在這段消失的時期,人們對越南或越戰的理解與想像,多半來自好萊塢的影像,不論電視或電影,也多半在自覺或不自覺之中承繼著影像背後的訴求與價值判斷。比如在1980、90年代美國影視世界常見的控訴、反省,或某種對60、70年代時代氛圍的過譽及批判。有時情緒往往大於陳述,導演個人主觀的喜好甚於對歷史的直視。隨著越戰的主題在好萊塢世界的退燒(畢竟身為「世界警察」,美國永遠不缺乏可供反省的戰爭),臺灣對於上世紀越南共和國的種種就更形忽視、冷落了。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金甲部隊》堪稱好萊塢影史最重要的越戰電影。
在2010之後,美國對於越戰的失敗,似乎出現重新審視的趨勢,如作家Karl Marlantes一系列的作品(其中《馬特洪峰》一書已有繁體中譯出版),又或者本文所要介紹的2014年紀錄片《Last Days in Vietnam》。當時間縱深拉開後,開出新意,不受限於既有的意圖與目的,重新喚回人們對這場戰爭的注意及思考。
《Last Days in Vietnam》的導演Rory Kennedy,有著顯赫的姓氏,她是Kennedy家族的後裔,Robert “Bobby" Kennedy的最小的女兒。她長期耕耘紀錄片的領域,製作、導演許多片子,在議題選擇上多半和現實或政治相關,近年也開始涉及歷史領域,包括資深白宮女記者Helen Thomas和她自己的母親Ethel Kennedy的生平紀錄;對越南和越戰的討論是第一次碰觸。也或許因為她獨特的背景,這本片中出現許多當時重要政治人物的訪談,並提供了少見以美國政治運作為背景的視角。

本片導演Rory Kennedy。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譬如本片前半對南北越和平協議的失敗,提出與美國國內政治有關的解釋,1973年簽署的巴黎和平協定,是美國尼克森總統及其政府核心成員季辛吉對整體國際情勢的戰略思考,再加上尼克森個人的威望才有辦法成立。
當尼克森陷入水門案的泥淖,不得不辭職時,無論尼克森個人或聯邦政府皆無力再關注越南,也連帶給北越可趁之機。換句話說,美國內政的動蕩間接促成了越南的戰火。本片透過對當時諸多高層人士的訪談,勾勒出這宛如蝴蝶效應的的牽連。
後半部則集中當戰事一面倒的敗退,美國在南越撤離的過程。如果前半以官員為主體,後半則大量訪談了當時中下層的美軍和越南人民。在當時美軍要從越南撤退是非常困難的工作,首先要承認失敗,唯有承認失敗的前提確立才有辦法開始啟動各式的撤退計畫,運用不同的口岸、機場,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人員移送。
片中時任美國駐越大使的Graham Martin在這方面是失敗的,遲遲無法承認美方在越南的敗局,到最後一刻才被迫撤離的工作,結果就是一片混亂。但時勢也逼得他不得不如此,作為美方駐越最高官員,一旦宣佈甚或只是讓人察覺有失敗的暗示,必將引起大規模的恐慌,無論自己相信與否,都只能在謊言與假象間徘徊。

Photo Credit:AmericanExperience
這涉及了最關鍵的因素,從1954年吳廷琰成立越南共和國背後即依靠美方的扶植,再加越戰時美越的長期合作,美方勢力已和越南官員、人民有著千絲萬縷難以細分的關係。要撤出在越的美國人本身已是有難度的挑戰,如果將標準擴大到和美方有密切關聯的越南人士,人數之多,僅是提及撤離所引發的效應都是一場難以收拾的惡夢,更何況,人往往習於自我安慰,不願面對最絕望的可能。
「當局者迷」是本片論述的核心,作為「後見之明」的我們,經常將歷史事件看得太絕對,就像年代表上每一豎的記事,將過去抽刀斷水。然而,歷史轉變多數是漸進而緩慢的,是「溫水煮青蛙」的歷程,那沸騰的瞬間是在不知不覺的積累中完成,是果而非因,甚至只是後人紀念式的追認。

1975年4月29日,美軍撤離越南,大量的越南民眾在美國大使館圍牆外聚集,嘗試翻過圍牆,冀求離開越南。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片中在越南的人們,有些已經察覺狀況不對,想方設法、自力救濟的逃離、有些則迫於情勢的無奈,隨著不安的升高,忙亂地尋找各種逃出的可能。最戲劇的一幕是在美國大使館的最後一夜,那幾乎就是這個越南亡國的縮影,人們大批移入大使館的花園中,相信來自權力高層的保證,靜待離開。高層也不見得有心欺騙,急速惡化的局面已讓他們無法完成承諾。待在花園、廣場上的人們就這樣被遺棄,不知不覺中才發現,自己已成亡國之人,也失去了逃離的最後機會。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