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西班牙的鬥牛「很殘忍」,那你有想過餐桌上的那塊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少一隻被殺害的牛隻,不會少活一個人,但對那隻牛的生命就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認,每天大啖著肉的我們,也都是這些殘忍的參與者。
文:陳映妤(讀經濟,卻熱愛文字的溫度,成立「故事旅社」紀錄平凡人的故事。在群眾集資圈滾了兩年,採訪過30位以上的提案者,包括市長柯文哲及歌手張懸。)
三月,再度開啟鬥牛表演的盛會,每年都從三月延燒到七月。
而談到西班牙的傳統文化鬥牛,幾乎是無人不知,堪稱西班牙國粹,但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即是慘忍二字,我真的也不例外,尤其當走進鬥牛場和鬥牛博物館看到牛的血染紅了整個鬥牛場的畫面,及抬頭一看那死不瞑目的鬥牛標本,真的是不舒服到想直接轉身。
鬥牛文化在動保意識開始提倡,爭議就不曾間斷過。
但如今除了加泰隆尼亞地區透過省議會禁止鬥牛(理由也並非只是動物生存權問題,更多是為排擠西班牙文化,為求加泰隆尼亞文化獨立而做出的政治決策),其他西班牙地區的每場鬥牛表演,結局都將刺穿公牛心臟,讓牠倒死在場上。
鬥牛文化的存廢在西班牙內可是沸沸揚揚,長年的論戰始終沒有辦法在民族文化和動物生存爭議間取得平衡,而本來也認為鬥牛很殘忍的我,在和一位在巴隆納修西班牙文化與歷史的朋友不斷的思辯後,更希望去思考鬥牛正反立場背後的價值所在。(在課堂上老師也將同學分為正反兩方辯述)
「你如果不理解鬥牛,就不能理解西班牙的歷史。」是一些西班牙朋友和我說的。
從史前時代的壁畫上,就可以看見先人就開始以野牛為主要的獵獲對象,當時更富含宗教的意義,以祈求豐碩獵物,而後甚至將其投入戰爭。18世紀後逐漸也變成民族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而現在西班牙則有近400座的鬥牛場,最大的在馬德里,鬥牛產業也成為西班牙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現在有1350個公牛牧場,鬥牛產業每年經濟產值達25億歐元,占西班牙GDP的0.25%,是僅次於足球的第二大娛樂產業。
如果鬥牛消失,毫無疑問會對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
鬥牛在西班牙的地位,從變成表演藝術形式以來,和足球幾乎是旗鼓相當,儘管相對幾年前已逐漸式微,仍是西班牙非常重要的經濟文化產業。
那幕和朋友在鬥牛博物館裡的對話還印象深刻。
那是個被四隻鬥牛的頭和角裝飾著的博物館,牠們的眼睛都還睜地大大的(雖然眼睛應該是後製的),而解說人員仍然驕傲的說:這些都是真的!

我可以理解鬥牛的傳統,更不否認這樣的表演仍可稱之是個藝術,在生死瞬間的轉身之姿,他們認為是場華麗的死亡之舞,觀看樂此不疲,但為什麼有必要將之殺害?
西班牙每年有1.2萬頭鬥牛遭殺害。每一場就有六頭公牛死於染血的鬥牛場上。
但鬥牛的支持者最常說的論點是,被用來作為鬥牛的品種,他們的存在已經不具意義,如果沒有經過人類的飼養,最後就是絕種(此品種鬥牛已瀕臨一次絕種危機)。
西班牙的鬥牛,是經過嚴密的血統把關,體重和年齡都有特定限制,牠們屬於Corridas種的牛, 大多是北非的公牛,此種牛野性甚強,鬥牛的好鬥並非訓練便可達到,其純正的血統所帶來的野性、勇敢,造就他面對並攻擊任何移動物時,可以更堅韌的面對。
而被選為鬥牛的這些牛兒們,如果把他們的一生攤開和其他同樣被作為食用牛的牛兒們比較,他們在上場前,會有至少四年是被如皇兒般的對待,牠們可以在寬廣的山谷丘陵地間奔跑,享受悠游的歲月,而相較之下,比起其他只能被關在狹小空間吃著混雜飼料的牛們最後也是直接送往屠宰場,牠們擁有更多自在快樂無慮的一段日子。
最後鬥牛在場上結束生命後,也有一定的流程將牠身上的部位發揮最大的用處,以表示對牠們最大的尊重。
解說員還說著:鬥牛的肉非常嫩非常好吃!(不過在2001年政府已禁止食用鬥牛,這對鬥牛產業也是一大重擊。)

我還是很困惑——
是誰決定他們的存在沒有意義,牠們生而只剩被鬥和被吃?
是誰說自然絕種就是一件壞事?
是誰去定義他們那段日子就有活的「比較」快樂?
而他們要絕種,不是更該保育,難道台灣黑熊要絕種,我們就可以用此理由合理化的屠宰?為什麼人類可以決定場上那隻牛的命運?
太多太多的疑惑,讓我覺得這派的解釋導果為因,或是從源頭就是動物「別無選擇」。
「那你呢?不吃肉嗎?每餐你吃的肉,都跟場上那隻牛一樣。」
我沉默了,她說的也是。
只是我們沒看見,不代表沒發生,我們其實都知道,只是假裝看不見。
我們指罵看鬥牛的人殘忍,但同樣的戲碼,天天上演。
雖然我很想反駁,在鬥牛場上看著一隻牛被一箭一箭刺在肩骨上,然後邊含吐著血邊被折磨至死,還全場拍手叫好,拖著牠的屍體環繞全場接收掌聲,這在道德標準上怎麼說得過去?
而少一隻被殺害的牛隻,不會少活一個人,但對那隻牛的生命就截然不同。
但不可否認,每天大啖著肉的我們,也都是這些殘忍的參與者。
而我更無力反駁,這個品種的牛隻活著就會以比較好的方式死去,獸醫研究,如果不經過爭鬥,公牛腺體的分泌可能使牠更焦躁痛苦,或是自相殘殺,且培養鬥牛有助於促進公牛的優劣淘汰,因此不願看到流血而反對鬥牛其實是很虛偽的,起碼人類還給了鬥牛最大的尊嚴。而我們正在吃的肉用什麼方式死去我們卻全然不知。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讓製作火腿、香腸、豬血糕的過程變成一個要買票入場觀看的show ,我們還捨得吃嗎?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