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出現全台灣第一位越南新住民歌仔戲明星,紀錄片導演將她的故事拍成《神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嘉義出現全台灣第一位越南新住民的歌仔戲演員阮安妮,不但靠自己努力成為劇團當家女主角,特別的人生還吸引台灣導演賴麗君、彭家如前往拍攝
中文撰稿:Asuka Lee
歌仔戲在台灣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歌舞劇,演員必須穿著古裝,在搭建的戲台上用閩南語以唱歌、跳舞的方式演出一場戲劇,相當受到台灣人喜愛,知名歌仔戲演員楊麗花、孫翠鳳,在台灣更是家喻戶曉的人物。
近年嘉義出現全台灣第一位越南新住民的歌仔戲演員阮安妮,不但靠自己努力成為劇團當家女主角,特別的人生還吸引台灣導演賴麗君、彭家如前往拍攝,耗費三年將她的故事拍成紀錄片《神戲》,電影已於近期上映,佳評如潮。

描述阮安妮生命故事的紀錄片《神戲》中文海報。(賴麗君提供)
1985年出生,個子嬌小、眉清目秀的阮安妮來自越南北部清化省,由於家鄉沒什麼娛樂,她從小愛看越南歌仔戲,時常想像長大後能成為歌仔戲演員登台表演。然而父母認為歌仔戲越來越沒人看,建議她去學比較受歡迎的馬戲團,剛好當時越南國家馬戲團招募新學員,年幼的阮安妮前去參加考試獲得錄取,於是她便離開父母、暫時放下歌仔戲的夢,獨自前往河內加入馬戲團,開始接受特技訓練。
一般小孩子的童年都充滿歡樂回憶,但阮安妮的童年都在練功中渡過,她回憶當時每天早上6點睜開眼睛就要開始練功,練到晚上睡覺為止。由於她練高空特技,曾經從空中摔下來骨折過,甚至還得到懼高症,但她認為「入了這行就是要練,沒有其他選擇」,加上不練就沒薪水,因此只能咬牙撐下去,所幸她的付出獲得回報,經過多年苦練後,阮安妮逐漸成為馬戲團的明星演員。

2014年阮安妮(右二)回到清化省故鄉探望父親(右一)及母親(中)。(賴麗君提供)
2005年,阮安妮19歲時跟隨馬戲團來台灣嘉義演出,當時嘉義「新麗美」歌仔戲團團長張金湖在現場看到她表演,對外表漂亮、功夫優秀的阮安妮印象深刻,剛好張金湖的兒子張芳遠未婚,便介紹她跟兒子認識,於是這對台、越才子佳人逐漸墜入情網,最後阮安妮決定為愛嫁來台灣成為新住民。
由於丈夫家族經營歌仔戲團,阮安妮便跟老公學唱歌仔戲,笑說完全想不到會在異鄉寶島一圓兒時夢想。然而歌仔戲必須用閩南語發音,阮安妮初學唱戲吃盡苦頭,只能用越南字慢慢拼出閩南語發音再死命記下來,壓力大到時常以淚洗面。

阮安妮(左)與台灣老公張芳遠(右)感情深厚,演戲默契十足。(彭家如拍攝)
雖然擁有特技功夫底子,也努力磨練閩南語多年,但阮安妮一開始在「新麗美」只能演一些不重要的角色,直到五年前她遇到一位貴人 ── 資深歌仔戲女演員「阿芬」,阿芬看完她演出後,主動向「新麗美」建議讓阮安妮在下一齣戲擔任女主角,於是她便在「女媧補天」這部戲成為擔當重責大任的女主角,並逐漸打開知名度,如今她已經是「新麗美」的招牌女演員了,戲團甚至還用「全台唯一越南歌仔戲女演員」作宣傳,吸引觀眾來看戲。

阮安妮(右)是嘉義「新麗美」歌仔戲團當家女主角,舞台上表現傑出。(彭家如拍攝)
歌仔戲團的生活十分辛苦,常常半夜就要開車出門,到達表演場地後得先摸黑搭起戲棚,然後睡在燈箱跟道具箱上,等待天亮演出。阮安妮計算她一整年365天有將近300天在演戲,最高紀錄曾連演30天。此外公公張金湖退休後,老公張芳遠接下「新麗美」團長,夫妻兩人的責任隨之加重;然而除了事業壓力,阮安妮的另一份壓力,則來自她的寶貝小女兒「阿噹」。
阮安妮跟張芳遠婚後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張晴怡活潑好動,頗有遺傳自父母的表演天份,目前已經在戲團登台演出,但小女兒「阿噹」一出生就得到嚴重疾病,至今身體虛弱、無法走路,必須每天洗腎,夫妻兩人只要外出表演,都要把「阿噹」帶在身邊照顧,也必須隨車攜帶洗腎機器,龐大的照護壓力讓夫妻倆焦頭爛額,但安妮形容「阿噹」是天使下凡,只要看到她的笑容,所有煩惱都不重要了。

阮安妮小女兒「阿噹」必須每天洗腎,但天使般的笑容總是讓她感到溫暖。(彭家如拍攝)
每天生活在演戲跟照顧女兒的龐大壓力下,結婚十多年的阮安妮跟張芳遠難免會吵架,但跟隨戲團拍攝紀錄片的賴麗君導演透露,阮安妮登台表演所穿戴的頭冠跟服飾都非常漂亮,那是張芳遠時常花好幾個晚上熬夜、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為的就是讓老婆成為戲台上最漂亮的女演員,可見夫妻感情之深。
來台多年的阮安妮忙於演戲,回故鄉的次數有限,2014年她有機會回到清化省家鄉探望父母,父親總是說她「嫁到好遠的國外,像小魚游到大海一樣,好像失去一個女兒。」每次聽到這段話都讓她心情複雜,但她也趁這次機會,帶父母前往知名景點下龍灣旅遊,彌補自己不在父母身邊的遺憾。
描寫阮安妮生命故事的紀錄片《神戲》完成後,3月12日在「2016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做首映,現場座位大爆滿,所有台灣觀眾都被阮安妮在異鄉奮鬥的故事深深感動,《神戲》之後更在4月2日獲得「第38屆金穗獎」一般組優等獎,這時越來越多台灣人才發現,原來嘉義有一位非常厲害的越南新住民,能夠流暢的演出台灣傳統歌仔戲。
阮安妮自己也明白,歌仔戲在台灣是極重要的傳統文化,她每一次演出都肩負「傳承台灣歌仔戲」的責任,尤其在台灣人觀念中,歌仔戲是演給神看的戲劇,因此無論戲台下有多少觀眾,她永遠都用最認真的態度努力演出,以一位「新」住民的身份,為台灣的「舊」文化注入源源不絕的新能量。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