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米,不要子彈」的呼喊:菲律賓以農立國,但農夫卻困不得溫飽上街要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菲律賓大選以前,國內爆發大規模的農民運動,6000位農夫要求糧食配給,最終卻以血腥鎮壓收場。菲律賓的農夫為何走投無路,連自己都餵不飽?本文將帶你來看,這個人口破億、經濟起飛的東協國家,3千3百萬農民的生存困境。
文:Wendy Chang

受強烈乾旱的影響,菲律賓農民的損失在今年超過53億披索。圖為2015年5月,馬尼拉南部的Cavite省份,居民走過乾涸的農地。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受到強烈聖嬰現象的影響,東南亞地區經歷了20年來最嚴重旱災,菲律賓有 30萬公頃的土地受到影響,且多數分布在南部的民答那峨島上。而稻米的產量減少,農夫的生計便受影響,面臨缺糧危機,在基達帕萬市(Kidapawan),由於政府遲遲沒發下糧食補給,甚至發生大規模農民運動,導致基達帕萬屠殺事件(Kidapawan massacre)。
3月29日, 在民答那峨島北哥塔巴托省(North Cotabato)基達帕萬市(Kidapawan),有500位農民聚集在國家糧食局前,抗議省長未發下先前承諾的1萬5千袋稻米。4天之內,6千名示威者佔據基達帕萬的高速公路, 抗議最終演變成流血衝突,群眾被警察以水砲車和M16步槍等暴力手段驅趕,造成3人死亡,200以上人受傷及失蹤。事發之後,群眾部分逃至附近的教堂尋求庇護,警方卻仍繼續包圍,並逮捕了數十位示威人士。
政府處理不當,加上警方的暴力鎮壓,使該事件受媒體大幅報導,並引發各界撻伐。世界各地的人權團體紛紛採取行動,將4月8號定為糧食正義全球行動日(Global Action Day for Foods Justice)。當日,台灣時間下午2點,在台北市的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前,聚集了30多位菲籍移工及人權團體代表,以「Bigas Hindi Bala」、「要米,不要子彈 」作為口號,聲援在此事件中被傷害的農民及其他仍在受苦的旱災災民。

在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前方,移工將蠟燭排成稻米的形狀,以慰念在事件中犧牲,以及其他受災的同鄉。Photo Credit : Wendy Chang

「很多菲律賓人的家人與長輩都有務農的經驗,於是此事會造成他們極大的痛苦。」台菲友好協會成員汪英達在聲明中指出,菲律賓政府應發放足夠的糧食和經濟補助,而警方應停止對於農民、公民團體及記者的騷擾。 Photo Credit :Wendy Chang

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正好訪台,與總統馬英九及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會面,然而卻隻字不提此次菲國的重大事件。他盼請台灣政府要勇敢站出來,以民主人權國家的角色,譴責菲律賓政府違反國際人權公約。Photo Credit :Wendy Changs
《製糖季節》-不得翻身的農奴
農民啊,貧窮的奴隸
沒有糧食,還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嗎
乾涸的土地要如何耕作
枯萎的作物要如何收成
當你吶喊著痛苦,卻被迫親吻土地
當你祈求著尊嚴,迎來的卻是子彈
-Bigas (米,農民之歌)
菲律賓是亞洲民主發展的先鋒,然而封建制度的色彩,卻仍保留在現今社會中。2004年,一起相似於基達帕萬農民運動的事件,發生在北呂宋地區的路易西塔大莊園(Hacienda Luisita)。
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帶入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統治者將土地分配給地方仕紳,並授予政治權力,地方仕紳可向人民徵稅、收取糧食,同時維護地方治安,封建制度結合莊園經濟,產生一批握有大權的地主階級。而透過不斷併吞小地主,大地主的勢力逐漸鞏固,在西班牙統治期間,全國財富集中在200個地主家族手中,形成巨大的貧富鴻溝。
莊園制度在西班牙如今已沒落,卻仍存於今日的菲律賓。紀錄片《製糖季節》的主角,就是路易西塔莊園的5,600位蔗工及農民。他們如同封建社會的農奴,在莊園出生,並一輩子為地主家族工作,身分世代相襲。由於糖業衰退,地主減少工時,他們一週只有一天的工作天,一週收入不到1美元。
最為人詬病的是,菲律賓前總統柯拉蓉‧艾奎諾(Corazon Aquino)持有路易西塔大莊園的1/12土地,她所屬的許寰哥(Cojuangco)家族原先透過貸款,買下占地6000公頃以上的農地,並發展製糖工業,後來因無力還債,許寰哥家族承諾在10年內將土地分給農民,最終卻一再毀約。2004年11月16日,莊園爆發長期罷工,7位農民在當中犧牲。
柯拉蓉曾有意推動土地改革,並縮小貧富差距,然而執行效果有限,且在她任內,仍有不少國會議員出自地主階級。2009年,柯拉蓉過世,她的獨子艾奎諾三世(Benigno AquinoⅢ)在競選總統期間,曾經承諾要將莊園的土地交還給農民,然而從艾奎諾三世於2010年上任至今,路易西塔莊園大多數的土地仍是許寰哥家族的財產。
(《製糖季節》紀錄片)

圖片攝於2014年於馬尼拉總統府附近的抗議遊行,路易西塔莊園的屠殺事件已過10年,農夫的權益仍未受平反。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農民為何要米?
菲律賓是東協創始國之一,近年來經濟成長飛快,艾奎諾三世於上任後,GDP年成長率更一度超越中國,在2013年達到7.8%,創造了亞洲的經濟奇蹟。然而,經濟成長的成果並非全部人享有,該國有1/4人口仍活在貧窮線以下,是東南亞貧富差距最大的一個國家。在所有行業之中,農夫是最窮困的一群,一個農夫平均一天只有1.47美元的收入,與泰國的農夫相差2.5倍。
菲律賓以農立國,還是2010年全球第一大稻米進口國家,總共進口245噸稻米,但農夫貧困而不得溫飽,是基達帕萬事件的發生背景,而農夫之所以上街要米,也揭示該國迫切需要解決的糧食問題。
糧食不足,牽涉到土地過度集中的現象,1980年代,80%的土地由1%的地主階級所掌握,多數農夫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向地主承租農田,或為地主工作,淪為小農或季節工。殖民者為土地分配不均種下根源,數代以來,地主階級與政商關係結合,難以被撼動,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地主將農田改種其他作物,並大量銷往國外,加劇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在環境方面,糧食危機不僅受乾旱影響,菲律賓每年平均還有19個颱風或熱帶氣旋,而一旦遭受風災,脆弱的農田便會被破壞,使農民種不出稻米,且使沒有土地的小農流離失所。這個人口破億的國家,現今仍有半數居住在鄉村,有超過3千3百萬的農業人口,但糧食危機及貧富不均,將持續是國內社會問題的隱憂。

圖攝於2015年,工人看管來自越南的貨櫃船。因應國內的糧食危機,菲律賓政府於該年6月從越南進口15萬噸稻米。 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菲律賓是最容易受熱帶氣旋侵擾的國家,一旦發生災害,農民的心血便被摧毀。圖片攝於2015年巨爵颱風過後,農夫在洪水氾濫的稻田之中嘗試移除蓮葉。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相關連結: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林佳賢
最新發展:
-
【直擊】曼迪歐拉大屠殺紀念日現場,看菲律賓人民爭取 「遲到30年」的農業改革 5年前
-
他遊走法律邊緣擴充地產,卻被菲前總統稱作「農業改革的教父」? 5年前
-
他遊走法律邊緣擴充地產,卻被菲前總統稱作「農業改革的教父」? 5年前
-
他遊走法律邊緣擴充地產,卻被菲前總統稱作「農業改革的教父」? 5年前
-
這個家族因反馬可仕而成菲律賓名人,卻從未履行賣地給佃農的承諾 5年前
-
菲國蔗農兩週賺不到一美元:「若不正視土地改革,會是蔗農飢餓、死亡的夢魘」 5年前
-
死亡季來臨,菲律賓蔗農兩週賺不到一美元:「如果不正視土地改革問題,將成蔗農飢餓跟死亡的夢魘」 5年前
-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5年前
-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5年前
-
每個故事都需要「第三人視角」:一位小男孩到離家千里的雅加達,才意識到自己是「黑人」 5年前
Tags: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