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手勢」走入百姓家,源於1840年的一個惡作劇

「OK手勢」走入百姓家,源於1840年的一個惡作劇
Photo Credit: George Hodan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OK手勢不可亂用,因為不同地方有不同意思。在日本,這表示錢。在法國,這表示零。在巴西,OK手勢如同舉中指。

士多、多士、奄列、的士、巴士,這些是英文字詞成為港式粵語,有些字詞則直接移植至本地語言,OK是其中之一。只是我們習以為常,鮮有想過這字怎樣誕生。

語言學者Allan Metcalf寫了《The Improbabl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Word》,整理了OK的身世與成長。不過,我認為知道OK的出生已經足夠。2012年該書翻成繁體中文版本《OK正傳》。

考據者是研究美式英語學者Allen Walker Read。他確定OK源自《波士頓晨間郵報》的一篇報導。

OK的身世考

回到1839年3月23日。當時有組織反對波士頓市政委員會禁止在晚餐時間敲鐘的法律。《波士頓晨間郵報》記錄這個組織的活動,其中一篇報導如下:

The above is from the Providence Journal, the editor of which is a little too quick on the trigger, on this occasion. We said not a word about our deputation passing “through the city" of Providence.—We said our brethren were going to New York in the Richmond, and they did go, as per Post of Thursday. Th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on Charity Lecture Bells," is one of the deputation, and perhaps if he should return to Boston, via Providence, he of the Journal, and his train-band, would have his “contribution box," et ceteras, o.k.—all correct—and cause the corks to fly, like sparks, upward.(第30頁

上文係引自《普洛威頓斯通信報》的報導,撰寫此文的編輯對此一活動下了「無事實報據」的判斷,實乃過分急躁之舉。本報並無隻字提及該代表團將經過「普洛威頓斯市」──我們所說的是,這群我們會在里奇蒙郵輪上的老鄉,即將前往紐約。這位「慈善講座鐘聲委員會主席」是該代表團的成員之一,或許他應該途徑普洛威頓斯返回波士頓,這樣,《通信報》的編輯先生,加上他的手下們,就能夠擁有「奉獻專欄」一類的東西, o.k.──全都對──然後讓軟木塞栓蓋飛起來,發出火花,冉冉升高。(引自《OK正傳》第54頁)

Read相信這是OK首次出現的時刻,而且否定了其他解釋和遠古傳說。一個月後的報導由o.k.長大成O.K.。他解釋,波士頓從1838年的夏天開始,興起縮寫字風潮,或許能以狂熱稱呼,而刻意誤拼絕非孤例,正如把all right縮寫成O.W.。

OK在1840年成為美國通用語言,要多謝總統選舉。當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出身紐約金德胡克(Kinderhook),他的選舉團隊想出一個新稱號:老金德胡克人(Old Kinderhook)。OK就有了雙重意思:Old Kinderhook是all correct。

他的對手輝格黨不甘示弱,惡搞一下。稱OK其實是「Out of Kash」、「Out of Kredit」,甚至是指OK源自由右至左寫的阿拉伯文,KO,即Kicked Out。最後,輝格黨勝出,《波士頓晨間郵報》取笑一切OK表達的意思也是All Kwarreling。

虛構的拼錯字事件──Ole Kurrek

然而,作者認為真正令OK走入尋常百姓家,是一個1840年發生的惡作劇。同樣是那場總統選舉,范布倫的政敵寫出一個虛構故事,嘲弄范布倫的前任,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經常寫錯字。杜撰的故事指傑克遜的文件標記上O.K.,因為他誤以為表達All Correct的全寫真的是Ole Kurrek。然而,很多人信以為真,認定此故事為OK起源。傑克遜大抵要呼冤,說子虛烏有。

OK漸漸用於不同範疇,例如電報裡表達確認的訊息,產品名稱,二手雪佛龍汽車「沒問題」的標籤。OK也出現了Okay這個像一般字詞的版本。

作者分析,陰柔的O加上陽剛的K,而音調清楚簡單,因此在云云縮寫語中流行起來。

OK這手勢

我們說OK,往往伴隨手勢,將姆指和食指圈起,其餘三隻手指伸展開來。作者節錄了《美國語言學刊》的解釋,是導演在電台節目安排順利後,就會以這手勢告知廣播演員,這個節目即將「O.K.」了。棒球的一種變速球(circle change),因為動作類像OK手勢,所以又稱「OK球」(OK change)。這手勢也在潛水活動通用,表達「Are you OK?」及「I’m OK」。人類登月的首次對話,OK是首先出現的詞語之一。

另有文章指,用兩指圈起表達確定信息,可以追溯至公元一世紀的著作,以及17世紀的英國文章。

OK手勢不可亂用,因為不同地方有不同意思。在日本,這表示錢。在法國,這表示零。在巴西,OK手勢如同舉中指。

OK在香港

已經追不到香港人何時使用OK。跟西方用語一樣,OK已演化出不同詞態,名詞、形容詞、副詞、感嘆詞、還有動詞「你O唔OK?」和懶人動詞「你O唔O?」。

利豐零售(現稱馮氏零售)在1985年由美國Circle K便利商店集團引入首家Circle K便利店時,取用「OK便利店」這名稱。翻看兩本介紹利豐集團的書,也沒有詳述牌子挑選OK一字的原因。可能商標是一個圓圈中間有一個K字,很自然令人取了OK這個人人也接受的名字。

此外,日文Karaoke翻成「卡拉OK」,王喜在劇集《闔府統請》飾演天才小廚師,別名「OK德」,還有陪著彭健新和香港人成長的寵物狗「OK仔」。

我在面書問朋友,如果寫一篇關於OK源起的書介,大家有沒有興趣閱讀。他們也回應了「OK」,簡而清。

這篇文我寫得OK嗎?

getImage
《OK正傳》封面。圖片來源見此

《OK正傳》(OK:The Improbabl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Word)
原文作者:Allan Metcalf
譯者:廖彥博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24

本文或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呢篇文寫得O唔OK?--書介《OK正傳》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