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搖滾名人堂:當我已不再擁有熱情,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吧!

變調搖滾名人堂:當我已不再擁有熱情,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吧!
Photo Credit: Erich Ferdinand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開啟搖滾樂的羅伯特‧約翰遜、發展油漬搖滾的科特‧科本,到麥可‧傑克森、艾美‧懷絲、惠妮‧休士頓等,本書收錄從1938年至2012年中63位重量級搖滾巨星,包括27俱樂部,以及他們的音樂才華、巔峰時代與悲劇交相並置的傳奇人生。

文:米歇爾‧普利米(Michele Primi)

巴布‧馬利
(Bob Marley,1945年2月6日-1981年5月11日)

「我沒受教育,但有的是靈感。如果我受了教育,我反而會是個大笨蛋。」巴布‧馬利是首位來自第三世界的超級巨星。這位歌手把祖國牙買加的傳統音樂成功推銷至全世界,成為他的國人與全世界的偶像。

他們認同他傳達的和平與寬容信息,以及他反對現代社會不公義的抗議頌歌。他冒險犯難的一生充滿所有傳奇的要素:他是戰士樂手塔夫岡(馬利的綽號)、拉斯塔法里教(Rastafarianism)的先知,以及公義世界的詩人。他在1981年5月11日結束一生,享年僅36歲。

1978年:巴布‧馬利在加州聖摩尼卡市政禮堂演出。Photo Credit:大石國際文化

1978年:巴布‧馬利在加州聖摩尼卡市政禮堂演出。Photo Credit:大石國際文化

羅伯‧納斯塔‧馬利(Robert Nesta Marley)出生在九哩鎮(Nine Mile),母親塞黛拉‧布克(Cedella Booker)是牙買加人,父親諾瓦‧辛克萊‧馬利(Norval Sinclair Marley)是英國白人海軍軍官。他曾說他出生在巴比倫,當過一段時間的奴隸,見證白人剝削黑人。

他在12歲時搬到京斯頓(Kingston)壕鎮(Trench Town)貧民窟內的霍普路56號,也就是牙買加最大的拉斯塔法里社區中央。他和蘇法拉(sufferah,年輕的幫派分子)在街頭生活,聆聽節奏藍調,並和慢拍搖滾DJ先驅的音效系統比賽,本能地在音樂中發現了自己的表達方式。他也開始和好友納維爾‧「邦尼」‧利文斯頓(Neville “Bunny” Livingston)坐在霍普路家門前的大樹下演唱,以沙丁魚罐頭當作琴身、電話線當作弦做出一把吉他。

1962年,他為製作人萊絲莉‧康(Leslie Kong)的比佛利唱片公司(Beverley’s label)錄製第一張單曲〈不要論斷〉(Judge Not)。他和樂手喬‧西格斯(Joe Higgs)即興演奏時,認識了另一位好戰的樂手彼得‧麥金陶許(後來以彼得‧陶許這個藝名著稱)。1963年,巴布、彼得‧陶許、邦尼‧利文史頓(又叫邦尼‧韋勒〔Bunny Wailer〕)、朱尼爾‧布瑞斯威(Junior Braithwaite)、貝佛莉‧凱索(Beverley Kelso),以及雪瑞‧史密斯(Cherry Smith)組了青年樂團(The Teenagers),後來改名痛哭者(The Wailers),由於團員都來自貧民窟,那裡的窮人因為沒人伸出援手而痛哭,只有他們能表達那些人的感受。

痛哭者錄製了他們首支抗議歌曲〈冷靜下來〉(Simmer Down),和考克森多德一號錄音室唱片公司(Coxsone Dodd’s Studio One)簽下合約,開始在牙買加走紅。1966年,馬利和莉塔‧安德森(Rita Anderson)結婚,為了和母親住得近一些,他決定搬到美國,在德拉瓦州(Delaware)威明頓(Wilmington)的克萊斯勒車廠工作。

回到牙買加後,他把一生都奉獻給雷鬼音樂。他和製作人李‧「史夸奇」‧裴利(Lee Scratch Perry)合作,後來又認識小島唱片公司的創辦人克里斯‧布萊克威爾(Chris Blackwell)。布萊克威爾知道痛哭者樂團可以改變當地的音樂圈。馬利也開始創作新型態的雷鬼樂,這次更多樣也更有國際特色。他結合藍調及搖滾元素,在音樂基礎方面,他把重低音和鼓的節奏替換成吉他和旋律。

1972年,小島唱片公司在英國發行痛哭者樂團的首張專輯《捕捉火光》(Catch a Fire),接著推出《燃燒》(Burnin’,1973)。一年後,經過兩次盛況空前的美國巡演,馬利成為了準則。

馬利掀起雷鬼音樂革命後,第一個引起共鳴的是艾力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他還錄了〈我射殺了警長〉(I Shot the Sheriff)的翻唱版。1974年,彼得‧陶許和邦尼‧韋勒離開樂團,馬利推出《憂慮》(Natty Dread),其中收錄的〈女人不哭〉(No Woman No Cry)一曲讓這張專輯登上美國排行榜前十名。1976年的《激動的瑞斯塔人》(Rastaman Vibration)專輯大受歡迎,這張純雷鬼神秘主義的專輯收錄一首他最啟發人心的歌曲:〈戰爭〉(War)。

馬利成為國際巨星。在牙買加,國民把他當作拉斯塔法里先知,白人當局則視他為眼中釘。1976年12月3日,他在家中受到一名身分不明的槍手攻擊時受了傷。後來他花了兩年在倫敦自我放逐,在那裡錄製他最有力量也最完整的專輯《出埃及記》(Exodus,1977)。這張專輯收錄〈即興演奏〉(Jammin’),以雷鬼音樂來表現〈出埃及記〉的聖經神祕學:「我們知道自己要去何方/我們知道自己來自何處/我們要離開巴比倫/回到祖國的懷抱」。

1978年他推出《卡雅》(Kaya),這張專輯完全在講大麻和它靈性上的神秘特質。在這段期間,馬利和痛哭者繼續向國際觀眾展現他們的雷鬼音樂。他們展開一連串的歐洲及美國巡演,從現場專輯《搭公車到巴比倫》(Babylon By Bus,1978)就能看出這些演唱會的氛圍。隔年,馬利看到他的國家瀕臨內戰,便回到牙買加舉辦調停演唱會。牙買加國民把他當作先知,在「唯一的愛和平演唱會」(One Love Peace Concert)演唱〈即興演奏〉時,他讓兩個敵對派別的領導人麥可‧曼利(Michael Manley)與愛德華‧西嘉(Edward Seaga)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