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擁有比總人口數還多的單車,荷蘭如何成功發展「自行車文化」

擁有比總人口數還多的單車,荷蘭如何成功發展「自行車文化」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著荷蘭人民與政府30年來的共同努力,才創造了自行車的生活國度,台灣是否也能做些什麼改變?

文:龔維德(Sasson)

荷蘭有1600多萬人口,卻有1900多萬輛自行車;換而言之,每個荷蘭人(包括嬰兒)都會有一到兩輛的自行車,一輛為日常通勤所用、一輛為假日休閒所用、亦或是台方便旅行且可免費帶上火車的折疊車。

如此龐大的數量,證明著自行車文化在荷蘭的普及性,其原因除了人民已將騎腳踏車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外,更需要政府全面性地積極規劃相關公共建設,才會促成如此蓬勃發展的自行車生活與文化。但其中又有什麼問題伴隨而來?想了解更多嗎?請往下看。

騎腳踏車不是運動,而是種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態度

荷蘭人並不是買不起汽車,而且家家戶戸其實都有自己的車(甚至小船),但他們郤還是選擇自行車為主要通勤工具,因為那是種生活的習慣和態度。

當年筆者剛到鹿特丹生活和求學的第一天,室友就告訴我在荷蘭最重要的三件事:1. 超巿及巿集的位置(餐餐要自己煮) 2. 穿著有帽子的衣服(天氣陰晴不定,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颳風下雨) 3. 就是要有台自行車(代步必備工具)。

來荷蘭,不管是買菜、約會、搭火車、野餐甚至上酒吧,總是成群結隊,自行車成了社交活動上的必備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大家都喝醉時,還會一同「牽」著自行車回家(依照荷蘭交通規定,連酒醉騎自行車都是違法),如果不小心跌倒或擦撞,了不起就是個破皮小傷,不至於釀成像台灣酒駕造事的嚴重交通事故。

熱愛自行車通勤的資深記者、《鐵馬革命》作者Jeff Mapes曾說,荷蘭自行車文化是荷蘭人獨有、無法複製的生活態度,自行車在荷蘭之所以可以普及是因為跟生活緊密相連。

舉例來說,荷蘭小朋友通常兩三歳開始學騎自行車,而且多數小學生也都騎自行車上學,筆者曾在冬季的雨天,看到小學生穿著雨衣雨鞋照騎著自行車,有時過橋坡度較陡實在吃力,同是在旁騎著自行車的父母,會將手搭在孩子的肩或背上,輕推一起往前騎。因為大多數荷蘭父母的態度是,孩子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他們需要自己騎自行車前往,也讓孩子們早些時間,學會獨立、對自己負責。

自行車除了是荷蘭人生活中必備的交通工具外,同時也是休閒活動的重要一環,自行車路線規劃皆會連結到旅遊的景點及住宿設施,讓過路遊客的需求與當地居民的經濟脈動結合在一起,更別說清晰的路線、路標、地圖,更提供自行車旅客完整、必要的資訊,因此這種綠色鐵馬之旅總是在荷蘭各地流行著。

除了文化,更需要整體公共建設的規劃

荷蘭自行車的文化和自行車國王的美譽,一開始並不是來自於國家的政策,而是群眾社會運動所造成的全民共識。二次世界大戰後,荷蘭經濟起飛,汽車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且人民也能負擔得起,自然而然汽車逐漸取代自行車,成為當時主要的代步交通工具。

但為應因大量的車流量及停車空間,政府拓寬道路、增建停車空間,導致壓縮到人民的活動空間。人車爭道、交通事故高升,荷蘭在1972年就有3,300人因交通事故致死,又特別是兒童死亡率提升,震驚社會。

一群致力於自行車安全的社運人士開始反制汽車,造成大規模的社會運動,進而影響荷蘭政府對於交通的政策規劃,推出鼓勵以自行車代步的決議,並且提倡週日不開車,市中心禁止車輛行駛,把過去改為停車場的廣場還給人民,成為舉辦各種活動的公共空間,鋪設自行車專用道等設施。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經過30多年努力,荷蘭在1975-2010 之間自行車使用率增加75%,而且也減低了80%的死亡率(700人),民眾因此重新發現騎自行車的種種好處,不只省錢、方便、健康,更是值得推廣的全民環保綠色運動。

荷蘭自行車文化能夠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在於國家的交通政策。荷蘭政府在全國建立龐大的自行車道路網,全長約為35,000公里(可環繞台灣20多圈),密度及基礎建設的品質也是世界第一,政府每年投入數億歐元,改善十字路口自行車道的安全,並大量建造自行車專用隧道、橋樑、快速道路等。

以阿姆斯特丹為例,每年即斥資一億歐元投入自行車推廣計劃,而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出所投入花費。荷蘭自行車道不僅有清楚的指標、平緩的鋪面、專屬的號誌,且荷蘭交通法規也將自行車列入優先考量,怪不得在荷蘭人人都能安全騎腳踏車上路。

避免不了的鳥事

荷蘭自行車流雖佔全交通運輸量的四分之一,總數超過1900多萬輛,失竊率卻也是全世界最高,一年大概有80萬輛失竊,而且荷蘭人還會自嘲地告訴你:在荷蘭偷自行車不算犯罪的行為,充其量不過是平常使壞、好玩的運動,也因失車率太高,所以牢固的鎖錬是每位車主必備的行頭。

筆者曾陪同一位自行車被竊的台灣留學生到警局報案,警察先生披頭第一句就問:你上了幾個鎖?朋友回:上兩個鎖,而警察先生們口徑一致地再回:要上三個鎖才行!要不然被偷之後,通常就很難再找得回來了。由此可見,在荷蘭偷車的技藝有多麼的精湛,自行車不想被偷,要不就騎台非常破爛的,再不就鎖上三個牢固的鎖錬吧!

荷蘭自行車的停車空間總是不夠(像台灣的機車),例如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前有座三層樓的停車塔,可停放2,500台自行車,但因自行車太多,巿政府從2014年開始建造二個大型停車船,只供自行車使用。全荷蘭擁有25,000個自行車停車場,而政府在未來3年將規劃增建45,000個,希望能解決自行車停車空間短缺的問題。

自行車的製造王國還是自行車的生活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