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像千層麵一樣層層疊起,佛羅倫斯60%人口死亡: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有多慘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三四七年的飢荒已經潑了樂觀的十三世紀一桶冷水,但比起飢荒,瘟疫卻是動搖人們活在世上的根本位置。
然而,對一些倖存的人來說,黑死病開啟了新的契機。如同之前提到的,受益者包括發現出賣自己的勞力,比為領主工作的酬勞更豐厚的農夫。雖然英格蘭和法國都通過立法,防止自由市場控制薪資,但這些措施效果不大。農夫發現他們的勞力對雇主來說是有價值的,便能要求受到更有尊嚴的對待。如果沒有,他們便會反抗。
農夫階級從前並沒有反抗的興致,但隨著瘟疫的影響,他們意識到自我價值,導致諸多起義行動,例如巴黎的札克雷暴動(Jacquerie,一三五八年)、佛羅倫斯的梳毛工起義(Ciompi,一三七八年)、英格蘭的農民暴動(一三八一年)。確實,從整個歷史來看,大量的人口死亡總會彰顯勞動男女的重要性,不論是從他們自己的角度,或從管理者的角度。
一些我們不可能與瘟疫聯想在一起的社會層面也受到影響。婚姻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三三二年,一位住在達坎的女保證員,名為小山上的阿格妮絲,她與摩爾登的自由人──剪羊毛的羅傑,兩人想要結婚。這項請求送到坎特伯里的修道院(院長是達坎莊園的領主),卻被拒絕了。因為阿格妮絲如果結婚,她在莊園的職務就會隨之免除。一三三二年的時候,農奴制度依然主宰著人民的生活與幸福,但到了一四○○年,這個系統在整個西歐幾乎已經瓦解。
一三七四到七五年第四次流行病後,農夫付給領主的租金大幅減少,因為租戶越來越少,而土地還是很多。很多此刻負債累累,必須依賴借貸的領主,被迫出租或出售整個莊園給鎮上的企業家。像小山上的阿格妮絲這樣的女人,現在只要付給領主一筆錢或罰金,就可以自由地結婚。從前將工人約束在土地上的封建義務,現在已經被金錢關係取代。財帛取代忠誠,資本主義逐漸取代封建主義,並在鄉村很多的城鎮大獲全勝。
在此,我們只能淺談幾項因黑死病導致的重大改變。儘管如此,以本書的目的評估這個階段,一三四七到五二年,也許就是形塑我們歷史的時期。能和這段時期相比的可能是兩次世界大戰,因為兩次大戰帶來重大的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但如果我們想像中世紀那段期間,每一秒鐘就有一個人痛苦地死去,而且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相較之下,就連兩次大戰都黯淡無光了。
書籍介紹
《漫遊歐洲一千年:從11世紀到20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10個人與50件大事》,時報出版
作者: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
史上最強的導遊要出團了!暢銷書《漫遊中古英格蘭》作者伊恩‧莫蒂默教授,這次要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千年!在旅途中,你會見到信仰虔誠的科學家、精明的農夫、冷血的商人,和意志堅強的女人。
這是一趟關於探險、發明、革命與劇變的旅程,莫蒂默教授娓娓道來,哪十個人、五十件大事,改變人類的生活。電腦的出現比全民教育更重要嗎?廢除奴隸制比發明電腦更重要嗎?還是發現美洲大陸最重要?是行動電話、冷凍食品、避孕方法,還是時鐘、槍支、印刷書籍的出現,改變人類的生活呢?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林佳賢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