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令狐沖和任盈盈合奏《笑傲江湖曲》:千萬人中真能找到聽得懂自己的人嗎?

談令狐沖和任盈盈合奏《笑傲江湖曲》:千萬人中真能找到聽得懂自己的人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回頭看看令狐沖,一生之中,究竟有幾個人真正聽懂他的話?

上週有位朋友留言說要來談令狐沖,今天就講講《笑傲江湖》好了。

我讀《笑傲江湖》時年紀很小,重讀時,不知怎麼找不到第一本,只好把後面的故事讀了個爛熟。直到很久以後我尋回第一冊,才想起貫串全書的〈笑傲江湖曲〉。第一冊中令狐沖首次聽聞此曲。出自魔教的曲洋和衡山派的劉正風之手,據說這首曲子是脫胎自〈廣陵散〉

這個設定特別有意思。歷史上與廣陵散最有淵源的自然是嵇康,這人脾氣特別硬,最後也因此殺身。據傳在嵇康死前曾演奏〈廣陵散〉,並宣稱「〈廣陵散〉於今絕矣」。

關於〈廣陵散〉這首曲子,還該提到歷史上有名的刺客「聶政」

東漢蔡邕的《琴操》記載:聶政的父親因為替韓王鑄劍延誤了工期被殺,聶政要刺殺韓王為父復仇。據說聶政到山上跟仙人學琴,學成後名動京師,也因此得以接近韓王,親自為其演奏。最後聶政一舉刺殺成功,隨即切腹自殺。

最初的〈廣陵散〉是否就是當時聶政所彈奏的曲子不得而知,也有傳說嵇康某夜忽有奇遇,因而學會這首曲子。傳說難考,但在當時的廣陵一帶,民間曾流行類似的曲子,曲中訴說「聶政刺韓王」的故事,這些應是可能的。至於嵇康是否就著這個傳說替〈廣陵散〉加工,又如何去詮釋這段故事,只好任後人想像了。

《刺客列傳》也記載了聶政的故事。不過被刺殺的人是「韓相俠累」,而委託他去刺殺的人則是韓國的大臣嚴仲子。這段記載中,聶政為了回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隻身刺殺了韓相,再切腹而死。這段故事歷來被視為「士為知己者死」之典範,〈廣陵散〉中歌頌的也是這份知己之情。

金庸特別選擇〈廣陵散〉作為故事原型,當也與此有關。曲洋和劉正風的情感,超越種種江湖價值、社會規範,只為了彼此的琴音蕭聲能夠和鳴。所謂知己、知音,大致上就是這麼回事。

歷史上知音的故事很多,莊子和惠施、伯牙和鍾子期等等,這些故事也讓許多人始終嚮往著能夠在萬千人海中找到一個聽得懂自己話的人,甚至有人一生都在苦等這個人出現。

然而,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回頭看看令狐沖,一生之中,究竟有幾個人真正聽懂他的話?陸大有不幸早死,不過這師弟雖與他合得來,卻未必真了解他。儀琳固然善解人意,但在讀解令狐沖的心事時,卻少了一種天生的契合感。

我偶爾覺得天生能懂得令狐沖的,恐怕只有隱居華山的風清揚,以及瀟湘夜雨莫大先生,可惜金庸沒有花非常多筆墨寫這二人。尤其是風清揚,與令狐沖的互動實在過短,留下的想像空間多到讀者有些心癢難耐。在人生中真正扮演起讀解令狐沖心事的腳色之人,當推岳夫人寧中則,以及後來一心傾慕、付出一切的任盈盈。

任盈盈的在整段故事之中,基本上是依傍著令狐沖而生的,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設定在金庸的故事中是較為罕見的,至少在其他的設定之中,諸如黃蓉、小龍女、趙敏、周芷若等等,她們自身的故事都比任盈盈要精采得多。比起金庸其他故事的女主人翁,任盈盈是相對不立體了些。只為了金庸要塑造一個「懂得」令狐沖的腳色。且更可貴的,這份「懂得」,是後天的努力理解,而非先天的契合。

天生契合的人固然可貴,但卻未必對自己有情,也未必有緣分。很多人一直期待那個知音之人出現,甚至妄自把某個人想像成萬中選一的知己,卻忽略了身邊某些努力想「讀懂」自己的人。

令狐沖一直苦戀岳靈珊,某種程度上也期待了岳靈珊能在情感上有所回應,可惜的是,這個想法可能一開始就錯了。直到岳靈珊臨死前哼出福建山歌,令狐沖心頭被猛然敲上一記,這份錯放的情感鑄成的無奈與無解,也被深深埋在心底。而任盈盈一直都陪在身邊。讓令狐沖心裡一直住著另一個人,讓他慢慢療傷。

而她一直都在,一如那首〈清心普善咒〉,從容悅耳,默默安撫著令狐沖受傷的靈魂。多有人說令狐沖愛上岳靈珊和愛上任盈盈的脈絡是截然不同的,這點我也十分認同。不過,這是不是可以視為一種青澀與成熟的區分,我始終無法下定論。

愛情有時候很複雜,有時候又很純粹,我們很難說每一段愛情都必然有什麼共通點,更無法複製任何經驗來避免受傷。最後任盈盈與令狐沖一起合奏〈笑傲江湖曲〉,似乎也為這段由傾心到知心的愛戀畫下完美註解。雖然,比之曲洋和劉正風的版本想必淡了許多。

畢竟,這二人最終還是太完滿了點,也就不那麼淒美動人了。

有意思的是故事的最後,莫大先生似乎又現身於婚禮會場之外,呀呀胡琴留下一曲〈鳳求凰〉,曲調依然哀傷。

前陣子我聽會彈琴的朋友說,〈鳳求凰〉這曲子本就哀傷,我似乎又更明白了一點什麼,卻說不上來。〈鳳求凰〉為何哀傷耐人尋味,也不知金老是否聽過這首曲子?讓哀傷的胡琴作為笑傲全篇的終章,靈感是不是由此而來?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曾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