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麵包和義大利麵帶來的不只是「小麥肚」,還有空空的「小麥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Dr. Ulrich Strunz
「這真是出人意料!」
令人訝異的是,居然會有那麼多人安於自己的腦袋處在愚昧的狀態。你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嗎?位於柏林的羅伯特・柯霍研究所(Robert Koch-Institut)指出:如今在德國,每四個人就有一人過度肥胖;更準確地來說,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三十。2012年10月9日該所在受訪時表示:
「這真是出人意料!這樣的發展,著實令人震驚。」
我特別喜歡看別人吃驚的樣子。不過這件事真的出人意料嗎?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德國營養學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Ernährung)的主席便已承認,德國的營養諮詢失敗得一塌糊塗。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以全麥為取向的營養準則,卻依然盤踞在德國營養學會的網頁上。如此看來,會有這樣的發展,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根據德國微型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顯示,在2005年時,德國有27%的人口體重過重(25≤BMI<30),12%肥胖(BMI>30)。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情況有了戲劇性的轉變;2009年時,德國有37%的人口體重過重,15%的人口肥胖。德國簡直可謂是「肥胖控」,或者,更準確地來說,簡直是「麵條控」!
這些數據聽起來或許有點抽象。為了讓我們更有感一點,不妨參考以下所附的表格;藉由比較表格中的幾種體位類型,感受一下「肥胖」一詞所代表的意義。
在你看來,什麼樣的體態可以輕盈地走過人生?什麼樣的體態則得氣喘噓噓?我想,這一切不言可喻!
到底什麼是BMI?
「BMI」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的縮寫,計算公式為:
如果你的身高是173公分、體重是59公斤,你的BMI值便是19.7。換言之,你的體重屬於正常範圍。倘若你的BMI值低於18.5,那麼你的體位就屬於過輕,反之,若是你的BMI值高於30,那麼就屬於肥胖。
如果我們放眼將來,情況恐怕只會更不樂觀。根據美國杜克大學於2012年5月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大約有36%的美國民眾體重過重。學者預測,到了2030年時,這項數字將會攀升至42%。除了美國以外,諸如墨西哥、紐西蘭、智利、澳洲和英格蘭等地,同樣也有大批民眾飽受體重過重之苦。在全球肥胖統計排行榜上,德國目前已躋身中段班。相對地,諸如韓國和日本,這類在傳統上不以薯條、披薩、義大利麵和漢堡為主食的國家,當地民眾的身材則多半偏向纖細、苗條。
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朝愈來愈胖的方向發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有的食物裡都含有太高的糖分。不妨稍微觀察一下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幾乎每個街角都有一家麵包店,就連在超市裡,也設置了愈來愈多的麵包自動販賣機,那濃郁的麵包香氣,總會在我們那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的天真大腦裡觸發「快點獵取!」的警報。
在學校裡,學童依然被灌輸「早餐吃麥片,休息時間吃三明治」的觀念。每天中午在餐廳裡,人們在餐盤裡裝上至少一半以上的飽食附餐(例如麵條或馬鈴薯之類),說好聽一點,那些東西其實應該叫「胖化劑」;說難聽一點,根本就是「笨化劑」!
法國麵包讓腦部受損
現在你或許在想:「那為何碳水化合物會使人變笨?」你或許會認為:「我吃了幾十年的麵包和麵條,要說有多笨,倒也不至於吧!」想必你已經猜到我可能會怎麼簡短地回答:「呃……好吧……。」事實上,你之所以會如此認為,其實是因為無從比較!
如果,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你的腦筋能夠更為清醒,你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能猜想。然而,在這裡,我所要談的,並非種種的臆測,而是一些明白的事實。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學者,仔細觀測了智能與體重過重之間的關聯性。
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有何驚人之處:
南韓:
南韓的學者曾在專業期刊《年齡與老化》(Age and Ageing)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BMI值與六十到七十歲成年人的智能不佳風險有關。」為了判別受試者的思考能力,該項研究採用了「簡易心智測驗」。受試者會被要求解答不同難度的一些問題。
法國:
某個法國團隊曾經針對年齡介於三十到六十歲的成年人進行研究。他們同樣發現到,智能下降與BMI值上升有關。耐人尋味的是,比較胖的人並不一定腦筋就比較不清楚;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整體的差別便會愈來愈明顯。
義大利:
2005年時,有個義大利的研究團隊,曾經針對年齡介於七十到九十歲的老年人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體重過重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這代表著初始、尚未成形的糖尿病)會造成智能方面的損害。
美國:
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曾經對94位受試者的大腦進行掃描。這群受試者的年齡介於70到80歲,精神狀態都屬良好。過了五年之後,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們再進行一次大腦掃描。結果顯示:相較於體重屬於正常的受試者,體重屬於肥胖或過重的受試者,他們的大腦居然變小了!愈胖的受試者,大腦萎縮的情形愈嚴重。
在BMI值超過30的受試者當中,額葉(frontal lobe;負責理性行為、自我控制、邏輯、創造力)、顳葉(temporal lobe;負責記憶、語言理解)、海馬體(hippocampus;在將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與丘腦(thalamus;俗稱「意識之門」)等部位,萎縮的情形尤為嚴重。就算你不是醫生,應該也能理解,大腦裡的這些部位發生萎縮,將會導致惡性循環:理性與自我控制舉白旗投降,體重上升的趨勢日益嚴重,大腦從而持續萎縮。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