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冷戰思維: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認識馬克思主義?

走出冷戰思維: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認識馬克思主義?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慣常印象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誤解及指控,不是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們所主張的理論,就是人云亦云地複製冷戰時期污名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傳。最常見的就是拿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來做例子。

文:朱進佳(曾因反對《馬來西亞國內安全法令》而被停學,也擔任過人權組織「人民之聲」協調員。目前為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副秘書長。)

馬來西亞全國總警長卡立‧阿布巴卡指控社會主義黨原定於2016年3月20日舉辦的《馬克思主義速成課程》是「意圖復興共產主義思想的努力」,傳召主辦單位問話。後來甚至禁止活動進行,還恫言會在活動地點附近設立路障、封鎖課程場地等。

主辦單位考量參與者的安全而暫時取消活動。但警方最終無法指出到底馬克思主義課程違反了哪一條法令,只能以活動「引起民眾惶恐」及公共安全的理由禁止活動的舉行。警方為了抑制共產主義思想的復興,卻反而激起更多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及討論。

全國總警長對馬克思主義的過敏反應,卻正好反映著馬來西亞警隊高層中的思維仍然滯留在冷戰時期,以為還能夠繼續利用反共的政治宣傳話語,去抹黑政治反對力量及嚇唬民眾。

大馬自英國殖民時代開始,就不斷對左翼政治力量進行鎮壓、妖魔化及污名化,儘管冷戰已經結束超過4分之1世紀,但是對「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左翼思想的負面標籤,仍然像頑固污垢般殘餘在不少人的腦子裡,時不時可以被當權者搬出來充作稻草人去嚇唬人。

馬克思主義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建立在19世紀革命社會主義者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等人思想著作上的社會經濟分析方法理論,並從中發展出涵蓋了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革命理論、文化研究、地理學等領域的學說。

馬克思並非先知,也不是聖人,他的思想也不是像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那樣悟出來的。馬克思所建構出來的理論,是結合了他在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地方(德國普魯士、法國巴黎、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倫敦等地)所汲取的思想精華,以及經歷當時歐洲社會時代改變的經驗累積。

馬克思並非第一個嘗試闡述人類社會問題的思想家。在他從事思想生活的年代,歐洲大陸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變革,工廠內新發明的機器生產出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而當時人類也已經掌握克服自然災害的方法。

但是,在這樣一個已經可以生產如此巨大財富的社會裡,大多數的人民卻仍然活在困苦中,他們在當時新興的工廠內打工,貌似已經自由了,生活狀況卻是非常糟糕,再加上不時出現的失業浪潮,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底層勞動者蝸居在貧民窟內,沒有衛生保健設備,瘟疫不斷⋯⋯這些都馬克思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並非無可挑戰的真理

因此,馬克思所發展出來的理論與思想,並非是無可挑戰的絕對真理,而實際上其理論有其時代背景的局限性,但這卻無法否定馬克思及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對批判資本主義的洞見、對社會改造的倡議,以及在過去160年來對全世界所起著的重大影響。

馬克思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思想,是全世界現代社會主義運動的理論基礎。無論認不認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張,關心人類社會的人們都不得不跟馬克思主義打交道。

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是結合了以黑格爾費爾巴哈等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以亞當斯密李嘉圖等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 以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為代表的法國階級社會學,加上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為代表的烏托邦社會主義思潮,還有碰上了當時歐洲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浪潮、英國憲章運動、現實中工人階級的階級鬥爭此起彼伏等社會大環境下所產生形成的。這種種思想的碰撞融合,產生了歷史唯物主義、闡釋與批判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以及無產階級自我解放的革命理論。

作為誕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思想,馬克思主義要解答的是在階級鬥爭中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並且要從問題的根本著手去解答。馬克思認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摘自《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和恩格斯之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包括法蘭茨‧梅林(1946─1919)、考茨基(1854─1938)、普列漢諾夫(1856─1918)、列寧(1870─1924)、羅莎‧盧森堡(1871─1919)、潘涅庫克(1873─1960)、希法亭(1877─1941)、托洛茨基(1879─1940)、陳獨秀(1879─1942)、鮑威爾(1881─1938)、盧卡奇(1885─1971)、科爾什(1886─1961)、葛蘭西(1891─1937)、毛澤東(1893─1976)、阿多諾(1903─1969)、阿爾都塞(1918─1990)等人,都是圍繞在這些問題上嘗試尋找答案或提出更多的問題。

經受時代拷問的理論

今天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好些地方,由於冷戰時期的反共遺毒,以及過去30年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與思潮的橫行,馬克思主義被貼上「過時」、「殘暴」、「不符合國情」等標籤,令人望而生畏。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19世紀開始,就一直啟發激勵著世界各地的社會解放鬥爭,也不斷在底層勞動人民的階級鬥爭及社會改造實踐中經受著重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