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冷戰思維: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認識馬克思主義?

走出冷戰思維:為什麼我們都應該認識馬克思主義?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慣常印象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誤解及指控,不是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們所主張的理論,就是人云亦云地複製冷戰時期污名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傳。最常見的就是拿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來做例子。

在1999年柏林圍牆倒下10週年之際,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站的民意調查中,馬克思被選為「千禧年最偉大思想家」,把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人遠遠拋在後頭。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經濟危機時,馬克思的著作忽然間暢銷起來,人們紛紛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及其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找尋當今全球經濟危機的問題根源。在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不斷的今天,馬克思主義還過時嗎?

人云亦云複製冷戰邏輯

人們慣常印象中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誤解及指控,不是沒有真正了解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者們所主張的理論,就是人云亦云地複製冷戰時期污名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傳。最常見的就是拿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來做例子,以蘇聯的解體、紅色高棉(赤柬)的血腥暴政、中共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復闢等,去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

歷史上的確不乏有人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施展暴行的例子,就譬如今天伊斯蘭國(IS)高舉伊斯蘭旗幟進行恐怖暴行的做法一樣。事實上,20世紀多個曾被共產黨統治的國家所進行的社會改造實驗,如以粗暴手段實行生產資料集體化,及通過官僚體制控制人民生活每一個層面的做法,都是馬克思所嚴厲批判的「軍營共產主義」或「粗糙共產主義」。

也有人指控馬克思主義反民主,因為馬克思批判代議制民主。馬克思批判的,正是代議制民主仍然劃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成為經濟強權繼續進行剝削及壓迫的工具。馬克思主義所倡儀的民主制,不僅僅局限在政治上的民主,也包括社會經濟上的民主,確保所有人能夠直接參與在政治決策過程中,無須「人民代議士」去充當中間人代理。

這種民主制度都曾體現在巴黎公社、俄國革命早期蘇維埃的制度上。因此,馬克思所主張的民主概念,是超越現代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社會組織,而不是恢復專制的統治。應該只有深怕本身特權被剝奪的政治經濟精英,才會懼怕如此的民主。

另一種視野與概念

儘管馬克思所建構的理論思想不臻完善,加上20世紀共產黨執政國家的經驗,給馬克思主義背上負面的污名,但為何今天我們仍然要談論、學習及研究馬克思主義呢?

馬克思及他之後的馬克思主義者們,都在努力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體制的運作,發掘社會不公的癥結,並嘗試提出被壓迫人民自我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與世界各地人民反抗壓迫追求解放的鬥爭一樣,經歷了蜿蜒曲折的道路。如果我們不僵化地、教條化地學習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理論,其對我們當前反抗社會不公及追求平等的解放鬥爭,仍然是大有裨益。

馬克思主義思想至少提供了兩樣東西,讓我們去分析今天的社會現實,那就是「視野」及「概念」。「視野」是我們看待及理解世間事物的方法。什麼樣的視野,決定了我們可以看見什麼及看不見什麼,決定了我們如何去理解所看見的事物,從而決定了我們在面對現實世界時所提出的問題及處世方式。

馬克思主義的視野,讓我們看見了馬克思之前人們所無法看見的事實,也打開了讓我們以被壓迫者的角度去認識世界的窗口。人們在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下,發現貌似自由平等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其實存在著權力結構的不平等。人們也發現在變幻莫測、令人眼花繚亂的政治舞台背後,潛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階級矛盾。

馬克思也為世人提出了好些讓人們更加理解現實世界基本問題的概念,如「剝削」、「異化」、「資本積累」等。「階級鬥爭」、「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概念,也成了世界各地底層勞動人民進行抗爭的理論武器。

Photo Credit: Johan Fantenberg CC BY-SA 2.0

Photo Credit: Johan Fantenberg CC BY-SA 2.0

掌握理論,不斷實踐

我們不是都已知道我們的社會存在著種種問題了嗎?我們不是都已知道社會上存在著剝削與壓迫嗎?我們不是都知道我們需要更公平的社會制度嗎?我們不是都知道我們必須推翻貪腐強權嗎?反抗就反抗呀,為什麼還要談理論呀?理論不是應該由知識分子們自己口沫橫飛地談論就夠了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屁用呀?

當我們面對著資本主義下的重重危機之際,我們已經別無選擇地必須抗爭到底。但是,沒有讓我們理解具體狀況的理論、沒有清晰的目標方向、沒有如何邁步前進的行動計劃下而進行的抗爭,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或橫衝直撞的盲動而已,最終也不會實現什麼。

因此,我們需要讓我們理清狀況、明確方向的抗爭理論。理論是抗爭實踐的方向盤。不過,空談理論而沒有投身在實際的抗爭中,這樣的理論只是痴人說夢。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社會抗爭才有出路,也才可能取得成果。

也許正因為這樣,當權者才那麼害怕人們認真學習及討論如馬克思主義這樣,直面社會現實又啟發抗爭的思想理論。

本文獲當今大馬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