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網站大數據教我的事:外表,真的不重要

交友網站大數據教我的事:外表,真的不重要
Photo Credit:PublicDomainPictures CC 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哪個人比較好看、好看多少(就算一個好看到爆表、一個是醜到跌倒也一 樣),大家會給約會正面評價的機率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外表,真的並不重要。這項由真正約會所取得的資料,把我在過去十年間,經營交友網站的所有概念一夕推翻。

雖然那次「愛情盲目日」落得慘澹收場,卻讓我們真正看到人在缺乏資訊時會怎麼做。在一切不變、但撤下大頭照的情形下,我們開始的是一項與網站平常做法大不相同的即時實驗。在為時七小時的時間內,用戶都無法取得過去資料,顯示出OkCupid能為用戶提供的最重要資訊:其他人的長相。

有些結果不出所料。當時用戶送出私訊時,不會有一般的偏見,或是種族及外表造成的偏差。看不到,就沒辦法批評判斷。

但在那些「盲目」送出的 30,333 封私訊中,最後有8,912封得到回覆,回覆率足足比平常高出大約40%。而且對於那些願意在一無所知之下往來的人來說,事情的發展也很令人訝異。那些在沒照片的時候也願意交談的配對,有24% 甚至是在照片重新開啟之前,就已經交換了聯絡資訊。「愛情盲目日」的真正活動時間只有短短七小時,一般來說,七小時內能成功交換聯絡資訊的數量僅有這個數字的一半。所以,在這種連對方長相都沒見過的時候,不只私訊比較容易得到回覆,甚至連交換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的比率也比較高。

然而,如果在我們下午四點恢復照片的時候,雙方還處於剛開始聊天、正在起步的狀況,效果就正好相反。就像是原本兩個人在黑暗中交往,但突然燈光亮了起來;而且從資料裡看得出來,他們開始變得有點不安。那些跨越照片恢復時間的私訊對話串,在照片恢復之後的繼續往來封數平均為4.4封。但如果和控制組對照,會發現本來應該繼續往來的平均封數是5.6封。 而這些被「亮燈」的私訊串,最後會交換聯絡方式的比例也相應降低。

交友網站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各種工具和資訊,讓人達成各種單身能做的事,像是上床、約會、找伴、結婚之類。網站清楚列出諸如身高、政治觀點、照片、文字等等內容,分類簡單,搜尋容易,希望有助於用戶下判斷,滿足願望。然而,雖然像這樣挑三撿四、品頭論足可能確實很有趣,但在我看來,也可能對尋求真愛幫了倒忙。人們會從我們提供的資訊做出選擇,但這只是因為他們可以這麼做,卻不見得真的就該這麼做。

我不禁想到,想必有很多人會因為某些預設的條件就被拒於千里之外,但這些條件到了真實生活很可能根本不重要。進一步來說,會不會網路就像改變了許多其他事情一樣,也使得愛情變得有所不同?

請容我表達一下內心深處一個可能聽來很潑冷水的想法:在網上,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講到你 真正「需要」的東西,可就難找得多了。

本文摘自《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0401-人類行為觀察學-全封

書籍介紹:

一般談到大數據只談商機和操控。其實,巨量數據正透露出人類以為四下無人時,我們是什麼樣子,我們想的、說的、做的,其實都不一樣。

這個傳統問卷調查問不出的真相,來自大數據中,人們最真實、最不設防的心聲。當我們以為每天只是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每一個行為,最後都匯集到數據裡,成為大數據裡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網站OkCupid創辦人魯德透過經營交友網站,得到一般研究無法取得的巨量數據,而且真實,因為在交友網站上,人們只依自己的想法行事,誠實透露好惡,藉由統計分析,解讀用戶創造出來的資料,用廣大的樣本數來證實一般人會有的猜想,或者破解常見的迷思。

作者介紹:

克里斯汀.魯德(Christian Rudder)是交友網站OkCupid的共同創辦人暨總裁,也是人氣部落格OkTrends的作者。199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數學系,曾擔任SparkNotes創意總監,上過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日線》(Dateline)及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面面俱到》(All Things Considere)等節目,作品也得到《紐約時報》、《紐約客》等等媒體熱烈討論。目前他與妻女住在布魯克林。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林佳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