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其說是我們改變了這個市場,幫這個市場做了些什麼,不如說是市場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改變了我們的藝術創作。」
文:大豆、阿桂
「小時候的書包跟制服都是在大時鐘買的。」
「大時鐘超大的!進去買東西都覺得會迷路。」
「跟同學約逛街都說,那就在大時鐘集合吧。」
在地人言談中的「大時鐘」,是創建於日治時期的第一公有零售市場,位於在離中壢火車站不遠的大同路、中正路口,由於在路旁矗立著一座大時鐘,當地便習慣以「大時鐘」代稱。
早年,中壢的商圈依著火車站到第一市場的沿路開展,是南桃園地區最熱鬧,商業活動最盛的地帶。第一市場也成為當地人購買日用雜貨、逛街飲食的首選,至今裡頭還藏有許多傳承超過五十年的老店。
市場的主體建築於1975年改建成現今的樣貌,也曾經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店家。
隨著時間過去,曾經繁華一時的市場光芒褪盡,地方政府遂於四年前研議拆除,攤商們歷經不斷地的陳情,仍舊無法改變官方的決定。
就在計畫拆除前,桃園藝文陣線的年輕人們出於對於在地的歷史記憶與生活情感,決意為老市場留下記錄,並試著創造出更多不同的可能。這便是今年「回桃看宇宙藝術節」的發想起點。

圖:這一頭攤商熱情地分享老故事,另一頭的展間則訴說著和公部門交涉的無奈。整面貼滿公文的牆與老市場交織而成的,就是保存與開發之間的衝突拉扯。圖為徐宏愷的作品〈我不是這個意思啦〉。
「整個市場都是我的小宇宙」
「這裡的場景和歷史氛圍是渾然天成的,現場燈光打下來,就是很對。」創作人杜彥穎(小杜)告訴我們。
「地方文化性要夠才可以做這個,但文化性夠的地方,通常就是政府最想整頓的地方……中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車站那裏,還有這個舊市場。回桃看第一屆是想找回桃園創作人和表演工作者,這次則是關注我們要怎麼保存跟發揚在地的老文化。」
小杜也是藝術節互動活動的策劃者,以及文史組的負責人之一,在聊天的同時,手裡還不停地擺弄著從攤商那裡採買來的舊五金,準備拿來做在地素材的手作體驗活動。
這次的藝術節當中,策展團隊以「宇宙」和「市場」作為發想元素,規劃了一系列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和民眾互動的節目。部分因為參展而首次踏入市場的藝術家們,也對市場中豐沛的創作資源和能量感到驚異。
市場中的獨特風情,有著攤商阿姨們的濃厚人情味,各種商品融合成許多不同的文化面貌,儼然就是台灣的縮影,化約成一座在地生活的博物館。
走進第一市場會發現,原先緊湊的一個個攤位,有幾個已經改裝成視覺藝術展場,夾雜在仍舊營業的攤商中,成為常民生活風景中的一部分。

圖:在地人、甚至攤商都認為已沒落的老市場,對藝文陣線的創作人來說,卻是蘊含無限靈感的創作園地。此為徐佳伶作品〈整個市場就是我的小宇宙〉、柯茹毓作品〈指引〉,透過市場占卜的概念,希望宇宙能量給予參觀者一些祝福。
算命攤阿伯、裁縫店阿姨,除了開門做生意,不時還會出來招呼人,跟你說這裡發展的老故事、他們的生活歷練,並熱情指示你哪裡還有展間可以看作品,告訴你最近表演藝術的活動時間。
甚至在看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活生生的「展品」本人,告訴你創作人是如何用他的的攤位或是故事取材,發展出這個作品。
「當初的預期是想吸引大家再度走進大時鐘,希望這邊的攤商阿姨能成為互動導覽員,把年輕人帶進來,讓這邊變成創作的元素,但在策畫時一切都是未定數。」團隊成員阿遠說。
「開展之後,發現我們慢慢都有做到,阿姨們(指攤商)回饋都很直接,她們會帶朋友來逛,說改造成這樣是他們喜歡的樣子,覺得這樣很好。這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勵。」
桃園藝文陣線的發軔
由一群在地年輕人發起的「桃園藝文陣線」,最初是緣於桃園兩位青年有感於家鄉藝文環境的貧瘠,在2014年的初夏開始在社群網站上成立社團展開討論。
想不到效應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參與討論的有戲劇工作者、美術、音樂、文史相關專長等,大家紛紛發表了自己對桃園藝文現況的看法。接著透過公民咖啡館等實體活動,將有心促成改變的人們聚集起來。
這些從事藝文工作的年輕人,有的是生於桃園,有的是住過桃園,他們的共通點有二:一是和桃園有深厚的淵源;二是從沒想過可以在自己的家鄉發展藝文工作。
由於桃園工商發展的背景,使生於斯、長於斯的藝文工作者,創作經歷卻都在台北、台南、台中等地流竄,親友要看自己的作品,還得花上大把時間到外地去。
成員在討論中紛紛提出問題:「我們能為桃園的藝文做些什麼?」「我們為什麼不把桃園當作創作園地?」「集結了這麼多人,要辦什麼樣的活動來呈現這樣的力量呢?」
透過這些討論與活動,也串聯了更多的藝文工作者。經過幾個月的經營,凝聚大家的共識與想法後,於是有成員提議:「趁著人都在,我們來辦藝術節吧!」
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在地創作能量的展現
2015年3月,第一屆回桃看藝術節在桃園市新民街登場。其中參與創作的的藝術家或表演團隊都是出身或曾經居住於桃園的人士,落實了「藝術返鄉」的期待。策展團隊以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募款,作為全部資金來源,引起了熱烈迴響,使得原本沒落的新民老街,在去年三月天裡熱鬧翻騰,附近店家也熱情參與。
「一開始是參考台北藝穗節,在城市不同的角落把戲劇、音樂相關的表演因素帶進來,打破在制式劇場空間表演才叫藝術的這件事……但後來考慮到桃園有許多優秀的視覺藝術創作人,如果在藝術節中少了這塊可能會失色不少;另外顧及跟民眾的互動,還需要更廣的社區營造層面,所以除了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展演外,街區互動的東西、文化資產、文史資料,也跟著慢慢加進來,第一屆就這樣越搞越大。」
桃園藝文陣線的發起者劉醇遠、視覺藝術策展人徐佳伶、表演藝術策展人徐宏愷,和許許多多的的志工朋友們,一起投入了這場前所未見的民間藝術節慶。
有趣的是,不論是去年在老街上或是這次在市場內,附近的店家和居民往往不太能馬上理解這群年輕人想幹什麼,甚至以一連串「不用了謝謝」,猶如打發業務員般的方式拒絕他們。
經過不厭其煩地多次說明,以及與攤商們細火慢煨地培養感情,再加上工作人員紛紛開始進駐場地,跪在地上認真刷洗打掃、布置展間,才終於讓攤商們了解這票年輕人是來真的,而從原本的觀望態度紛紛轉為支持,開始一起交換想法,甚至不時提供工作人員美味的餐食,也樂於向過往的路人與參觀民眾介紹藝術節的各種活動。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