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提供數據 一窺盜版論文網站Sci-Hub運作

創辦人提供數據 一窺盜版論文網站Sci-Hub運作
Sci-Hub網站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型學術論文盜版網站Sci-Hub去年被學術出版商控告,至今訴訟持續,並引起關於學術期刊收費過高的討論。Sci-Hub創辨人早前向科學記者提供數據,讓人了解這個網站的用家來自何方、下載甚麼論文。

人類最頂尖前沿的知識,毫無疑問有不少在學術界之中,留待後來者發掘、改良、修正甚至轉化為改變世界的應用。可是,大量期刊論文都困在學術出版商的付費牆(pay wall)之內,一篇論文收費動輒30美元。

當然,出版商會建議讀者訂閱期刊,就無須逐次付費,價錢相對要低得多。問題在於,任何曾接觸過學術論文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背後是大量的學術文獻,不會只來自一兩本期刊。

把大眾擋在外的付費牆

在高等教育體制內的學者,起碼可以從大學圖書館訂閱的期刊中,免費閱讀論文。然而即使是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亦曾經表示「學術期刊的訂閱費太高」,遑論其他資源較少的大學。再者,現時不少對學術知識有興趣的人未必留在大學之內,便會因為無法支付高昂費用而被排拒在付費牆之外。

正如不少人指出,學術論文作者大多數來自公帑資助的大學,進行由公帑資助的研究,而審核論文的學者同樣免費或以低價為期刊服務,只為促進學術界發展。結果就是不少由公眾資助的研究成果,被學術出版商以高價賣出圖利。

以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為例,該公司2015年收入超過20億英鎊,調整後經營溢利7.6億英鎊——約等如逾86億港元,或新台幣近360億元。

改革方案

近年學術界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以各種方式爭取改變制度。例如創辦「開放獲取」模式的期刊——所有論文任何人均可免費閱讀。又或是由多家大學聯合跟出版商協議,以便學者可以免付刊登費用投稿到出版商旗下的開放式期刊。

荷蘭政府今件成為歐盟理事會主席國後,也爭取於2020年前歐盟範圍內的所有新論文,均以開放獲取模式發展,以推動科研。

與此同時,亦有人以非法方式,讓更多人接觸到應屬於全人類的學術成果。

學術界海盜灣

2011年成立的Sci-Hub,可謂學術界的Napster、海盜灣——任何人都能在網站上免費下載學術論文。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只要進入網站,輸入搜尋關鍵字,便會出現貌似Google學術搜尋的版面,只要按下相關連結,Sci-Hub的系統便會自動轉去論文的pdf檔案。

對於經常要找論文,卻被付費牆擂住的人而言,Sci-Hub的出現毫無疑問是個喜訊。對於學術出版商而言,就像非法下載電影對於荷里活一樣討厭。

去年6月,愛思唯爾在美國入稟控告Sci-Hub,要求創辦人Alexandra Elbakyan關閉該網站並賠償損失。同年10月法院同意愛思唯爾的要求,先禁止Sci-Hub當時的網址(www.sci-hub.org)繼續運作。

不過在約半個月後,Sci-Hub已經以另一個網址(www.sci-hub.io)重新浮現,並增加了暗網(dark net)網址(scihub22266oqcxt.onion),也註冊了好幾個網址備用。近日新網址也無法連上後,Sc-Hub在其官方Twitter上向讀者公佈其他網址。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生物學家及科學記者John Bohannon從Sci-Hub創辦人Elbakyan手上,取得網站由去年9月至今年2月的數據,包括下載論文的數碼對象標識(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以及下載者最接近的城市——為保障使用者私隱,Elbakyan沒有交出任何IP地址。

下載數據

目前Sci-Hub已經儲存了5000萬份論文,橫跨各個科學領域。即使在去年11月網址被封,Sci-Hub在轉換網址後三個月,已經超越被封前的下載量,2月的下載次數超過621萬。這段期間中國有440萬次下載,印度有340萬次,伊朗則有260萬次。

Bohannon分析了Sci-Hub的下載數據,整理下載論文所屬的學術出版社以及總下載次數。在近2800萬次下載中,有近930萬次下載的論文屬於愛思唯爾,施普林格(Springer)以263萬居次。而根據愛思唯爾母公司RELX集團的報告,2015年愛思唯爾在其網站上錄得的論文下載次數接近9億。

根據記錄,幾乎全球各地都有人從Sci-Hub下載論文,由第三世界至現時的科學大國美國。事實上,美國的下載量位於俄羅斯之後,名列全球第5,有不少人即使有大學的帳戶,仍然使用Sci-Hub找論文。

方便或是其中一個原因。佐治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博士生Gil Forsyth解釋,雖然大學或有訂閱部份期刊,但當他在Google學術搜尋找論文時,需要以大學帳戶登入,再看看能否下載論文。相反,使用Sci-Hub的話,只需要輸入論文標題,就會出現論文。

另一博士生Natalia Clementi則表示,大學未必有訂閱一些較專門的期刊,即使對其研究領域非常重要。這些情況下,她無法不使用Sci-Hub。

後備方案

愛思唯爾跟Sci-Hub的訴訟仍未有結果,Elbakyan表示愛思唯爾不單控告她侵權,更指控她觸犯《美國電腦欺詐及濫用法》,認為她透過入侵愛思唯爾的電腦取得論文。

雖然Elbakyan拒絕透露她如何取得論文,但她確認有不少學界中人為她提供協助,自願交出其用作(合法)下載論文的登入帳戶和密碼。有出版商指責Elbakyan以釣魚電郵騙取有關資料,她表示絕無此事。

由於入侵電腦的指控嚴重,Elbakyan可能會突然被捕,最極端情況下甚至會被引渡美國受審。不過她已做好準備,即使被捕Sci-Hub仍會繼續運作,捐款已能應付伺服器費用,而存庫中的5000萬份論文已有多個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