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晨間速食新聞》大學生之死成百度崩壞稻草/沙國營造廠裁員5萬菲律賓遭殃/爽身粉導致卵巢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搜尋引擎的廣告竟然成為大學生尋求癌症治療的殺手?網路時代,使用者與資訊提供平台各自扮演角色為何?低油價所引發的波斯灣各產油國的勞工政策調整,直接影響到了大量輸出勞力的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首當其衝。美國嬌生今年以來已經輸了兩起控告其爽身粉導致卵巢癌的訴訟案,後面還有1,200個案子等著他們。中國派會說義大利文的警察去羅馬與米蘭保護旅客。
・大學生之死成百度崩壞稻草
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昨日遭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管轄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該國工商總局、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成立調查小組進駐,要針對該公司出售醫療廣告行為進行調查。《華爾街日報》報導,此舉主要是因為一位罹患「滑膜肉瘤癌」罕見癌症的21歲大學生魏則西,因為誤信百度銷售廣告排名第二的「武警二院」開價3.1萬美元的治療技術,因而延誤就醫時間並於近日去世,他在去世前錄製了一段影片,在網路上引起大量討論。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並遭到約談,根據《路透社》報導,消息一傳出,百度股價便往下跌,目前是收在178.91美元,跌幅7.92%。百度發出聲明表示,對於魏家遭遇極度遺憾,並且也向魏家表達致意了,同時間也立即發動了調查,「百度致力於提供我們使用者安全且具信賴感搜尋經驗。」
這起事件也引起媒體諸多對於魏則西到底是否只是因為百度搜尋引擎的推薦就找上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花下大錢進行早已遭到臨床實驗排除無效療法CIK的討論。根據《BBC》報導,魏則西生前在「知乎」網站上說,他是透過百度搜尋發現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但是
四川日報集團的封面新聞,則是指出,魏則西父親說,魏則西是在其他醫生強力推薦下,同時也上了百度搜索而去了該家醫院。不過,最後魏則西雙親則是在5月1日發表聲明統一口徑指出,的確是透過百度搜尋找到醫院。
這起事件也引發中國境內部分公立與軍隊醫院外包不擅長服務給其他單位的現象,其中最常被提及的「莆田系醫院」也就成了類似案件的代號。所謂「莆田系醫院」指的是高度以營利為導向的民營醫療體系,同常給予外界「黑色醫療」的印象。
由於早期福建莆田人行走中國各地進行類似赤腳醫生的醫療行為,隨著中國經濟起飛,這些被稱為「游醫」的莆田醫生在公立醫院缺乏人手下靠行,並且靠著行賄取得執照,正式取得身份,並成為公立醫院體系的外包商,也就此累積大量資本,後來甚至成為部分缺乏資本的公立、軍系醫院尋求財務支援的對象。「莆田系醫院」後來更跨足整形醫療。中國在2000年期間開放醫療產業化、進行公立醫院改制,允許私人資本進行併購,「莆田系醫院」則是藉此大舉併購醫院。
根據《BBC》報導,莆田健康產業總會執行會長吳曦東在接受訪問時曾經表示,莆田系醫院在百度廣告的投放比例,佔該醫療機構行銷預算的50%以上。也曾經有媒體報導統計,在2013年百度廣告總收入260億人民幣中,莆田貢獻了120億。而在2015年,百度一度宣稱要「加大整治並下線違規醫院」。
・沙國營造廠裁員5萬菲律賓遭殃
就在沙烏地阿拉伯副王儲賓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王子大刀闊斧進行「2030願景」改革計畫之際,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波斯灣最大營造公司、同時也是賓拉登父親在85年前創立的沙烏地賓拉登集團(Saudi Binladin Group),裁減了將近四分之一員工,也就是5萬人,並打算進行公司組織再造,以因應近日來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遲遲未付工程合約款所導致的財務赤字問題。
沙烏地賓拉登集團此次裁減了5萬名員工,其中大部份是來自亞洲各地的建築工人,該集團強調這些遭到裁員的工作者都已經拿到該拿的薪水與補償。另外一家也是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工程營造商——Saudi Oge,雖然尚未進行裁員,卻已經至少半年未發薪水。
根據《法新社》報導,沙烏地賓拉登集團2015年9月曾經發生一次重大工安意外,進行麥加大清真寺擴建工程時,一台起重機吊臂墜落導致至少109人喪生,其中還包括由國外來此的朝聖者,這也讓該集團自此再也未能拿到政府標案。
而這次裁員消息之所以為沙烏地阿拉伯以外媒體所知,主要還是因為當地媒體報導同時,麥加也發生了數起暴動事件,抗議者點火燃燒巴士,引起注目。但當地警方並未確認縱火者是否就是賓拉登集團員工。
不過近來波斯灣周邊產油國受到油價下跌、以及國內失業率節節高升影響,向來仰賴外來勞力的這些國家,也開始進行勞工政策的調整,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工作人口中有56%來自海外,其中集中在勞力密集的領域。該國政府去年提出一項計畫,提高企業聘僱沒有大學學位、或是舉家遷移至沙國之外籍工作者的成本。
而根據《中國郵報》報導,光是菲律賓可能將有250萬人受到此次低油價導致的裁員風所影響,其中有100萬人在沙烏地阿拉伯工作。
・爽身粉導致卵巢癌?
《路透社》報導,美國嬌生公司遭到密蘇里州法院判賠5500萬美元給一位使用該公司爽身粉長達10年保持私處清潔導致罹患卵巢癌的婦人,不過,嬌生公司也打算繼續上訴,因為後面還有將近1,200個認為嬌生並未適當告知使用者罹癌風險的訴訟案件正在等著他們。
嬌生發言人Carol Goodrich表示,此項判決與該公司長達30年研究化妝品用滑石粉安全性的結果大相逕庭,嬌生會繼續捍衛其產品的安全性。不過,此次案件並非頭一遭,2016年2月已經有一位長期在私處使用爽身粉且因卵巢癌過世女性的家庭,獲得7,200萬美元賠償判決。
・中國外派警察義大利執行任務
《美聯社》報導,中國首次將警察外派到義大利,與當地警察於本週二開始共同執行兩週的實驗任務,以確保中國旅客在當地「感到」安全。屆時將有兩名中國便衣警察協同義大利警察在羅馬與米蘭街頭共同執行勤務,這些警察還會講義大利文以方便溝通,中國一年約有300萬名旅客前往義大利旅遊。
歷史上的晨間速食新聞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