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狹隘的中原史觀,看看閩商、粵商如何影響了英國霸業與荷蘭獨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們只要轉向更開闊的「海權史觀」,就可以發現閩商跟粵商在做的可是轟動天下,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事業。
上週曾經提到我們的影視界,不要再自溺於「陸權邊陲」的狹隘史觀,來敘述台灣歷史。要學會以開闊的「海洋霸權」史觀來看待台灣。今天就以史實的例證來講這兩者有什麼不同。
講到商業影集的歷史劇,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晉商」(山西商人)、「徽商」(安徽商人)。而代表人物就是什麼「胡雪巖」、「喬致庸」之類的傢伙。而這些人的事蹟頂多就是在整個中國本部十八省建立了「票號」以及商業物流的網路。
很了不起嗎?以中原王朝的陸權史觀來說,這些人的商業網路遍佈帝國的中心到邊陲,有時甚至能左右帝國的政策或是國力興衰,確實是挺了不起的。
跟這些人比起來,「粵商」(廣東商人)、「閩商」(福建商人)在中國內部的商業成就就不怎麼樣。尤其是閩商連「中國五大商幫」都還排不上。而在過去的歷史課本中,福建廣東的沿海居民也被形容成一群窮鬼,只能到處出海找機會。
但實際上真相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跳脫狹隘的中原史觀,把眼光放到到壯闊的全球。在這二十年間,世界史學界開始研究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橫跨全球的「第一波全球化貿易」。而最近從各國整理出來的新發現,可以知道在16世紀,「粵商」、「閩商」(其中又以閩商為主)恐怕是影響世界經濟最重要的一群商人。他們的影響力,甚至間接影響了英國伊莉莎白女皇的霸業,以及荷蘭獨立運動的成功。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在其第二部「太平洋的旅程」,詳細描述了明朝時福建商人如何以廈門附近的「月港」(當時廈門太容易遭遇海上攻擊,所以福建商人反而選擇了航行相對困難的月港作為據點)與他們在馬尼拉城外建立的貿易據點「帕里安」(Parián)進行貿易。
一開始,這群閩商帶來的貿易商品,只是從中國內陸的瓷器跟絲綢。但很快的,他們就發現如果能在商品上增加更多「附加價值」將可以賣得更好。於是他們便不只是出口絲綢這種原料,而是學習西班牙的技術後直接生產歐洲流行時裝。包括樞機主教的法衣甚至女性的緊身胸衣。
而他們採用的競爭模式就是後來在台灣、中國經濟起飛時都用過的手法。學習西班牙的技術後,開始低價大量生產再傾銷給西班牙。當時西班牙的菲律賓主教Doimingo de Salazar提到這些閩商製作的大理石耶穌聖嬰像:「比西班牙製作的好看多了,有時還非常便宜,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後來更擴及到各種產品,紀錄中最扯的是曾有一個商人一口氣從福建出口了一整船的「木頭假鼻子」(最後聽說是賠光)。而當時「月港」跟「帕里安」,可以說是明朝,甚至是當時世界交易量最大的「加工出口區」或是「自由貿易區」。
為什麼能夠稱為「交易量最大」呢?
因為當時全球最大的財富來源,是西班牙在祕魯還有墨西哥所生產的銀礦。但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量,最後都流向帕里安跟月港。當時的西班牙國王非常憤怒,因為這些銀礦本來是要從大西洋運回西班牙,用作對付英國伊莉莎白女皇跟鎮壓比利時、荷蘭獨立運動的軍費。但由於西班牙商人非常貪圖閩商賣到菲律賓的各種商品,所以無視西班牙國王的貿易禁令,拼命從墨西哥走私白銀到菲律賓。
《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談到這些閩商的商品有多強的競爭力:
「月港商人將這些絲貨賣到馬尼拉,可以獲得三到四成的利潤。西班牙商人轉手用兩倍、三倍乃至四倍的價錢出售,卻還是能在美洲順利賣出這些商品,而且成本只有西班牙產品的三分之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在西班牙販售從中國運來的絲貨(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而這些絲貨居然還比西班牙本地絲貨便宜。」
這些閩商在不知不覺間,賺走了西班牙帝國幾乎一半的美洲財富。而這些財富本來要用在英格蘭登陸作戰跟鎮壓比利時、荷蘭的獨立戰爭。所以這些閩商等於間接地促成了大英帝國跟荷蘭海上霸業的興起,改變了整個世界史的進程。
而對中國來說,閩商跟粵商最大的貢獻就是進口了大量的「白銀」。由於中國本身產銀量很少,因此隨著工商業發達,除非大量發行銅錢,否則就會發生「通貨緊縮」限制商業發展。但銅錢又極易仿冒,所以有了這些大量進口的白銀,明清兩代才有品質穩定的大額貨幣可以使用。所以要是沒有閩商跟粵商,那些晉商、徽商根本沒有足夠的交易媒介來發展全國性的商業組織。
閩商跟粵商的另一個貢獻(或是災難),是進口了美洲的「番薯」、「馬鈴薯」。這些原產於安地斯山脈的作物,讓漢人得到了能夠在山區種植的糧食作物。有了這項物種,漢人的「固有疆域」才終於突破了黃河、長江流域的平原跟河谷,開始能夠入侵其他民族的居地。也讓明末被張獻忠殺的精光的四川地區,能夠在清初重新繁榮。並刺激各地人口爆炸,創造了清朝初期的盛世。
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死守狹隘的「陸權史觀」,閩商跟粵商就只是在邊陲一小搓走私的傢伙。但我們只要轉向更開闊的「海權史觀」,就可以發現閩商跟粵商在做的可是轟動天下,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事業。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