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歲時被奶媽一家人性侵,埋藏30年後,他決定不再沈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3歲的時候被4個人性侵。我被迫和性侵我的人住在一起3年,直到5歲,才脫離他們掌控… 我決定要面對這些黑暗的回憶、站在我成長的土地上,擊敗我的過去。
文:陳潔皓/本文摘自《不再沈默》,寶瓶文化出版
3歲時,媽媽帶我到奶媽家,並告知我,他們要搬到新家。當時陪著我的,只有一個娃娃和一個奶嘴。然後媽媽就留我一個人在那個家庭,度過了3年。奶媽常對我說:「你爸媽不要你了啦。你是奶媽家的人啦。」我不相信,我繼續等待,繼續等待,但很長一段時間,爸爸媽媽就是沒有來帶我走。
他們要我摸他們尿尿的地方,甚至要我替他們口交,甚至在喝的咖啡牛奶裡,也會有一些白色的混濁液體,這都讓我覺得特別不舒服,好像把我當作滿足他們慾望的工具。有一次,在他們玩弄過我後,我太生氣,我對著他們大喊:「我要告訴所有人!我要告訴所有人!」
奶爸當時非常兇,他對我大罵:「你要是敢說出去,我就打死你!我打到你死!」這對當時3歲的我來說,讓我感到非常害怕,我害怕真的在那一刻,很有可能會被打死在那個房子裡。但當時我真的覺得,與其每天過著這種屈辱的日子,倒不如被打死。
那時,我眼前發白,腦袋充血。長大之後,這樣的身體反應,在我情緒激動時,仍不時出現。經歷一陣恐怖的寂靜之後,也許只是十秒鐘或半分鐘,不過這決定我生死關鍵的時刻,我卻覺得像半世紀那麼長。
奶媽那時把奶爸推進房間,然後,她出來跟我談條件。條件就是,如果我不說出去,他們就會對我好一點。我當時沒有辦法信任她,但在我毫無資源與條件的情況下,我只能答應。我在那裡的生活,感覺就像是在靠著這個交易維持著。
5歲後,我回到家,多麽渴望從此不再害怕,多麽渴望父母的愛與擁抱,但他們只給了我最冰冷的忽視。他們對我說「你記錯了。」、「你太小了,不會記得」、「他們只是太粗魯」。
3到5歲,我像是一個坐牢的孩子,5歲後,我仍然身處牢房,一直到我遇見了我的妻子。她的傾聽與陪伴,給了我長年黑暗人生裡的第一道光。

Photo Credit: Corbis / 達志影像
寫給在復原路上的你
在書寫這本書時,我思考的讀者對象,是跟我有類似經歷的人,或是想幫助有類似經歷的親友度過難關的人,呼喚具有類似經歷的朋友,你們不是孤獨的。
有很高比例的兒童性侵加害者,是兒童熟識的長輩,例如父親性侵女兒,而更糟糕的狀況是,家中其他成員,例如母親,知道這件事,但選擇保持沉默,或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這是嚴重的二次傷害,而且會是造成下次再遭受性侵的因素之一。
並非每個人都有條件能述說自己的創傷,因為加害者有可能還在持續影響著受害者的生活。在什麼場合、什麼條件下,告訴誰,決定著你會受到更多傷害,或是能得到支持與理解。
我們處在一個以情緒為恥的現代文明裡。我們可以從不同文化對兒童情緒的想法看見,當兒童出現痛苦、難過、生氣等情緒時,成人會以壓抑(例如「再生氣就打你」)、轉移(不哭就帶你去遊樂園玩)、忽略(進房間去,等你不生氣再出來),或羞辱(這麼大了還哭)等方式,強迫兒童接受成人不接納負面情緒的觀點。
兒童此時會收到一個明確的訊息:「負面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我們必須隱藏起來,自己處理。」然而,情緒處理是學習的過程。如果兒童的負面情緒長期不被接納,會造成他未來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出現困難。
很可惜,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少有成人能鼓勵兒童面對負面的情緒,部分也是因為成人自身不懂得如何處理自身的情緒。
感受與接納情緒,才是處理情緒最根本的方法
聆聽與接納他人或自我的情緒是一門學問,它必須透過學習和操作,才能循序漸進地接納情緒的發生與結束,尤其當情緒能量龐大時,保持理性和細膩的態度,給予自己或他人安撫,是件有相當難度的事情。
有些人會認為只有心理治療師才有這類知識。事實上,我認為最能接受情緒能量的不光是心理治療師,也包括我們身邊具有情感基礎的人,也就是家人和朋友。(當然,不要找會拒絕或扭曲你情緒的朋友或家人傾訴,只會情感再次受創。)他們是最理解你困難的人,也是最能給予支持的人。
如果他們無法理解,那也不用急。先找願意理解的人談談,總會找到方法述說那個難過的感覺。
對每一段關係的回應與決定,反映的是每個人在不同生存脈絡下所做的選擇,那些脈絡可能是:失功能的家庭;暴力、酗酒、吸毒、情緒困擾的父母或長輩、重男輕女的觀念、牢不可破的錯誤價值⋯⋯等,在這些脈絡下造成的困境,會一直持續跟隨受害的兒童成長,成為受害者心裡龐大的負擔。

Photo Credit: Ben Francis @ Flickr CC By 2.0
如果你正在處於一段傷害的關係裡,你必須尋找自己不再受傷害的方法。如果傷害能停止,你就有時間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如果傷害無法停止,你必須思考怎麼遠離那些傷害你的人。如果沒辦法離開,必須謹慎而積極地向外求援。
如果你是安全的,那就是時候回頭理解你曾經是如何受傷的,誰傷害了你,這些事情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你感覺自己是安全的,可以不用急著改變自己身處的環境與關係,因為過去我們沒有機會選擇,而現在你有,這個機會是珍貴而難得的。你會希望自己做出一個明智的決定。
什麼是明智的決定?每個人的困境與生存條件不同,只有身處其中的自己,最清楚自己要的目標。過去在沒有資源、沒有機會、沒有能力和知識的狀況下,我們活了下來。我們不斷掙脫否定我們生存的難題,過去那個勇敢的小孩可以,我們必須相信未來一定也可以。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