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關於現實中的一把青

是「時代劇」而非「歷史劇」:關於現實中的一把青
《一把青》是近年來華人影視顛峰之作|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劇在打造場景(如老機場)、道具(如1:1飛機模型)、造型(如軍服)是下了一番功夫,但距離嚴謹的史實還有一段距離,而那也不是劇組的目標。

文:李人岳(媒體業)

現實中的11大隊

現實中11大隊使用的P-47驅逐機。攝於遷台以後,飛行員已穿著充氣救生衣

現實中11大隊使用的P-47驅逐機。攝於遷台以後,飛行員已穿著充氣救生衣

劇中的11大隊在抗戰勝利後駐防南京、駕駛P-51戰鬥機。在現實中第11大隊的確存在,是抗戰勝利時空軍的4個驅逐機大隊之一,不過也是4個大隊中唯一沒有操作P-51的,內戰期間從西安、河南等華北地區轉戰到重慶、成都,沒去過東北也沒進駐過南京,不過曾經發生領隊失誤造成集體迷航的案例,導致大量P-47戰機因油盡而迫降、失事。

11大隊成立於民國29年,當初是空軍仿效日歐制度培訓軍士飛行員而成立的大隊,據說「十一」的番號就是拆開來的「士」字,不過這項計畫並不成功,軍士飛行員後來還是以軍官任用。

11大隊過去在空軍換裝飛機的順位都屬於後段班,當抗戰勝利其他大隊補滿P-51時,只有這個大隊接收P-47,雖然高空性能不輸前者,不過肥胖大頭的外型不如造型流線的P-51「賣相佳」,在國軍的盛名也不如P-51。11大隊最初撤退到屏東,後來北遷新竹,雖然已經在2004年裁撤,不過當年11大隊所屬的幾個中隊如今仍然隸屬499聯隊(改編為作戰隊)。

(補充:11大隊在35年初的確曾經短暫進駐南京大教場機場,目的是換裝從美軍剩餘物資中接收的P-47驅逐機。41中隊最早完訓返回西安駐地,不過接續完訓的42中隊卻在返防途中發生迷航與大批失事的事件。)

在四川成立的空軍軍士學校,培養軍士(今稱士官)飛行員,畢業後分發11大隊,不過這項計畫並未成功,空軍還是循美制由軍官擔任飛行員

在四川成立的空軍軍士學校,培養軍士(今稱士官)飛行員,畢業後分發11大隊,不過這項計畫並未成功,空軍還是循美制由軍官擔任飛行員

至於劇中和11大隊互為瑜亮的9大隊,歷史上也曾經存在,25年底成立,是空軍有史以來唯一一支對地攻擊機大隊,不過隔年參與淞滬會戰之後就因損傷過重被撤銷了,存在時間很短。而原著中的13大隊,在空軍歷史中從沒出現過。

11大隊不曾駐防南京、沒有用過P-51的史實,在《一把青》上檔後,已經被網友提出,劇組也很清楚這件事。其實,我覺得若從文學和戲劇的角度,部隊番號其實不一定那麼重要,原著的主題是從女性的角度描寫空軍遺眷的故事,究竟是哪個部隊、駐防在哪,其實並非關鍵。不過,當短篇小說成為具象的戲劇,並且大幅加入軍人之間袍澤、師生、戰友之情的劇情線,並且當觀眾會問「真的是這樣嗎?」,情況就不一樣了。

相較於番號,我覺得更要緊的是當時飛行部隊「大隊-中隊-分隊」的編制,1個大隊3~4中隊,每個中隊約3~4分隊,驅逐機出任務的基本編組為「長機-僚機」2架1組,再擴充到4機、8機。大隊主官就是「大隊長」,中隊主官為「中隊長」或稱「隊長」。

為什麼「中隊長」會稱「隊長」?因為在「大隊」階層出現前,空軍的基本編組就是「隊」,當「隊」增加到一定數量,空軍從25年起陸續將2-3個隊編組為「大隊」。不過,一直到抗戰開打後的27年才將「隊」改稱為「中隊」,雖然如此,空軍軍人口語上仍習稱為「隊」,一隊之長就繼續稱「隊長」。所以,大隊長就叫大隊長、隊長就叫隊長;如果把大隊長叫成隊長,你會因為把他叫小了而被K,把隊長叫成大隊長,你會害隊長被大隊長K。

《一把青》劇中出現在俱樂部中的老照片,其實是遷台駐桃園後的5大隊26中隊,機翼兩側的隊員穿著新舊不同款飛行衣

《一把青》劇中出現在俱樂部中的老照片,其實是遷台駐桃園後的5大隊26中隊,機翼兩側的隊員穿著新舊不同款飛行衣

另外,「士官」一詞是遷台後才使用的軍語,大陸時代稱為軍士,因此在南京不可能對著老鞏喊「士官長」,而應稱軍士長(雖然這樣喊很不親切)。同樣,「菜鳥」也是在台灣施行徵兵制後衍生的台式軍中用語,在大陸時代,不會叫初級官兵「菜鳥」。

39年版「空軍服制條例」士兵階級圖說,當時還稱「軍士長」,後來才稱呼士官長

39年版「空軍服制條例」士兵階級圖說,當時還稱「軍士長」,後來才稱呼士官長

飛行裝具

回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作為戰勝國、又是全盤接受美式武器裝備的空軍,加上官校12到24期畢業生從美國帶回料好質精的軍服,空軍自然從頭到腳以美為尊,從戰敗國日本接來的器材裝備,往往要到內戰後期及撤台物資匱乏時才看得上眼。不過, 《一把青》劇中飛行員的裝束,卻帶有些日式風格。

美式?日式?

美式?日式?

飛行帽、風鏡

當時飛行員出任務,除了一般印象中的飛行帽之外,有時還會戴著船型帽、棒球帽式工作帽甚至大盤帽上場。若是戴飛行帽則有冬夏季之分,戰後常見美式飛行帽的如夏季的卡其布AN-H-15、冬季皮製A-11,最大特徵為左右耳有橡膠墊圈可塞入通訊耳機,左右頰有釘扣可固定氧氣面罩、左右後方則有皮帶可固定風鏡。

劇中的道具幾個特點如外翻的帽沿、冬季版外翻的兔毛內裡,其實更接近日式飛行帽的特徵;戴了飛行帽再加戴鐵架耳機的例子並非沒有,但很少見。

飛行衣、夾克、飛行靴

準備出動的國軍飛行員,有人戴飛行帽、有人戴工作帽夾耳機,揹座式傘,穿連身飛行衣不紮褲管

準備出動的國軍飛行員,有人戴飛行帽、有人戴工作帽夾耳機,揹座式傘,穿連身飛行衣不紮褲管

《一把青》劇中飛行員統一穿著K-1連身飛行衣,上身穿布質、毛領的B-15飛行夾克,算是頗有水準的復刻品。K-1飛行衣為尖領、左右胸前斜口袋,是日後噴射機時代飛行衣的雛形。不過雖然K-1在二戰後期就已問世,但從二戰到國共內戰時期的歷史照片中鮮少出現在中國,而是遷台初期才開始出現。

內戰時期,較常見的A-4、AN-6550、AN-S-31等飛行衣,如AN-6550/AN-S-31是二戰時期美國海陸軍通用,腰部繫有布腰帶、左右小腿2有蓋口袋,胸前則有單口袋和雙口袋等不同版本。不過無論是AN-6550、AN-S-31或K-1,依當時飛行員的習慣,只有穿著厚重的毛皮防寒靴才會把褲管塞到靴子裡,一般穿軍靴或短筒皮鞋時,不會像陸軍那樣紮褲管。

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