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新移民與外勞是工人運動的敵人嗎?──從學界與本土派的勞動節聲明談起

新移民與外勞是工人運動的敵人嗎?──從學界與本土派的勞動節聲明談起
Photo Credit: RITCHIE B. TONGO / EPA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認為,要保障本地工人利益,就應該反對輸入外勞。但若爭取禁止輸入外勞,只會傷害到工運。要爭取勞工權益,工人應該團結一致。

很多人反對外勞輸入,都是基於以下的論證:

假如輸入外勞,勞動市場競爭會愈來愈激烈,需求過大,工資只會下調,變相損害本地勞工利益。其次,外勞的工資普遍較本地勞工的工資為低,所以在同一市場下,顧主會聘請外勞。為了捍衛本地工人的利益,應當反對輸入外勞。

這個論證相當流行,亦說服了很多人反對輸入外勞。但這種說法真的能站得住腳嗎?

首先,外勞與本地勞工並不一定在同一市場,構成競爭者的關係。有些行業是長期缺乏勞動力,譬如低技術或厭惡性行業。愈來愈多本地勞工不願意加入這些行業,造成這些行業長期缺乏人手。在這些行業裡輸入外勞是必須的。在這情況下,外勞根本不可能與本地勞動競爭職位。

反之,我們更應該說,外勞為香港勞動市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是一件全民得益的事,但我們卻長期抹黑這些外勞來港搶基層飯碗。

其次,很多人會主張:有些行業確實不乏本地勞動的投入,在這些行業上輸入外勞,只會剝奪了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但這種勞動市場飽和的說法往往沒有實質證據支持。資方所言的「市場飽和」往往是如下的情況:如果10人份量的工作能交給5人去做,便減少5人的職位。言即,勞動市場並非真正的飽和,而是資本家透過剝削工人,將原本10人份量的勞動需求強加在5人手上。這才是就業機會不斷減少的主因。

更應爭取同工同酬

為什麼我們不能阻止資方藉著「市場飽和」為名,不斷削減職位、剝削工人?因為本地工會長期積弱,工人不夠團結。試想一下,假如外勞與本地勞工聯合起來,工會必定會壯大,有更多籌碼與資方談判,不容許資方任意剝削勞工(不論本勞還是外勞),就業機會與工資只會不跌反升。

很多人以為,輸入外勞一定會剝奪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卻無發覺這個說法要建基於「外勞的工資遠比本地勞工為低」這個前提。假如本勞外勞同工同酬,那麼資方失去了「外勞的工資較低」的實利因素,便會傾向請回本地勞工,畢竟輸入外勞也需要付出各種成本。因此,如果本地勞工或工會爭取「本勞外勞同工同酬」,這不單能夠保障外勞權益,令外勞更願意投入工人運動,也能保障本地勞工的利益。

當然,假如本勞外勞真的同工同酬,外勞可能會遭解傭,因此外勞也可能反對同工同酬。我們應該怎說服外勞與本勞合作呢?這確實是艱難的問題。但第一,現有的外勞制度過度剝削,令外勞連基本生活、權益也無法擁有,他們也渴求更好的勞工待遇。第二,「本勞外勞同工同酬」只是終極目標,在終極目標實現前,本勞外勞合作始終能令外勞獲得更多基本的福利與勞工權益。

所以,爭取本勞外勞同工同酬並不必然對外勞構成損害,反而有利居多。最重要的是,在本勞外勞合作期間, 外勞將瞭解到更多工人權益的理念、學會工人運動的組織與團結方法。外勞總有一天要回國,屆時要在只顧輸出外勞、不保障勞工權益的原地國工作,這些外勞就可 以把相關的工人經驗帶回原地國,建立當地的工人運動。

相反,如果我們禁止輸入外勞,只會製造更為龐大與廉價的黑市勞工,這不但令資方能恣意剝削沒有任何基本權利保障的外勞,也因黑市勞工為資方提供極為廉價的勞動力而不再需要本地勞工,增加本地勞工失業的機會。由此可見,禁止輸入外勞,只會令本地勞工與外勞共同蒙受損失。

因此,工人運動不可能反對輸入外勞,反而更應該爭取「本勞外勞同工同酬」。但現實上,我們往往卻其道而行,排擠外勞,視外勞為本地勞工的敵人。這當然是源於資本家「分而治之」的手段,與自由市場主義長久以來的宣揚:外勞與本地勞工本質上是競爭者、威脅著彼此。

為什麼香港勞工敵視外勞?

回到歷史上,為什麼香港勞工長期視內地勞工為敵人?主因是中國政府在歷史上實行封閉政策,在當時缺乏市場競爭的情況下,香港勞工無須工會的保障,也能維持高水平的工資。但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內地工資廉價,香港工業資本向內地輸出,導致香港勞工大量失業,因而令本地勞工視內地勞工為敵人,將「輸入外勞」視為打爛本地勞工飯碗的根源。

歸根究底,當初香港勞工的優勢,只是歷史的偶然因素。當中國愈來愈開放,中港兩地市場愈漸一體化將會是必然的結果,勞動與資本的流動是不可避免,除非香港或中國實行堡壘政策。當兩地市場逐漸一體,兩地工資差距只會逐漸縮小。但這種差距縮小,是否一定代表工資變得同樣廉價,還是工資變得同樣地高,其關鍵自然取決於兩地工人能否團結。

其實,我們只需要問一個簡單問題,各種詭論就會不攻而破:到底兩地工人互相合作,還是互相競爭,能夠爭取最大的權益?答案顯然是前者,因為後者只會拉低彼此的工資。所以,工人運動必須打破「外勞是敵人」的想像,兩地工人必須不分彼此,團結起來,爭取同工同酬。

事實上,有經驗的外國工會是絕不會排斥外勞,不論外地還是本地勞工,只要願意成為工會成員、願意簽署與遵守集體合同,就能獲得同等的保障。因為它們都深明只有工人團結起來,才能真正保住勞工的飯碗。這實在值得香港工會學習。

外勞制度充滿剝削,所以應該制止輸入外勞?

另外,有人可能主張外勞制度本身充滿剝削,我們應該一邊倡議外勞本勞同工同酬,另一邊制止擴大輸入外勞。這能改善資方不願改變本地勞工待遇的問題,改變依靠外勞補充現有不同行業缺乏勞動力的問題。所以,倡議外勞本勞同工同酬與制止擴大輸入外勞是沒有衝突的。

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資本主義底下剝削是必然存在。無論如何,有沒有好的外勞制度,資本家都需要更大的資本累積,在全球化資本流動情況下,部分勞工也可能出國打工賺取生活所需,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我們當然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所以也反對資本家對外勞的剝削。但不是主張用任何形式、程度的堡疊政策,以為能藉此減低資本家剝削外勞的機會、能夠改變勞工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