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Ola Bola》臺灣譯為《輝煌年代》,行銷策略是「熱血程度媲美《KANO》,撼動人心的勵志故事」。實則邀請臺灣觀眾前赴1980年,認識和見證亞洲足壇傳奇的馬來西亞,沐浴一場多元文化的煙花燦爛。
文:松阿‧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碩士,現任職廣播電臺網路採訪編輯)
*本文內含劇情,若您有被雷的顧忌,建議您觀影後再行閱讀
這是第一部馬來西亞電影參與金馬奇幻影展的作品。若想探訪馬來西亞多元文化,周青元總是有深刻輪廓描繪。
姑且撇開蔡明亮的藝術片《黑眼圈》(2007)不談,馬來西亞的商業電影,相較於鄰國新加坡或泰國,對於臺灣觀眾而言是極其陌生的。近年來,曾經在臺灣院線上映的作品,僅屬阿牛陳慶祥《初戀紅豆冰》(2010年),以及周青元的《一路有你》(2014年),鳳毛麟角且曇花一現,上映天數極短,錯過了也渾然不覺。即使電視的電影臺頻道,偶有零星播映或重播幾部,觀眾一般容易錯認成是新加坡電影。畢竟馬新兩國的語言和文化形式終究相近。
受邀參與2016年金馬奇幻影展,周青元帶著《輝煌年代》(Ola Bola)前來。想要認識馬來西亞的電影,以及馬國的多元文化面貌,我會說:「去看周青元的電影吧!」
劇情簡介
啓發自真實故事改編,故事內容、人物純屬虛構。
1970年代,馬來西亞國家足球隊通過重重難關,在足壇寫下輝煌光輝的一頁。一個多元族羣與文化的足球隊,如何克服個人艱苦、團隊矛盾、熱情驟失、兵敗如山倒的考驗,並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鍛鍊出過人毅力和培養團隊默契?每一位球員都背負著人民的希望:「踢進奧運!為國爭光!」球場上奔馳的他們,為了誰這樣努力?是家人?還是國家?還是自己?
認識周青元:億萬票房奇蹟的背後意涵
周青元2014年的作品《一路有你》(The Journey)是馬來西亞中文電影的票房奇蹟,大約臺幣1億4千萬;《輝煌年代》則繼承前者氣勢,最終衝出臺幣1億3千萬的亮眼成績。
馬來西亞的華裔人口數,約莫650萬左右(全國總人口數2千8百萬)。處身多元民族的大馬市場,用以母語作為電影類型、觀眾族羣的設定,是普遍的做法。那麼,周青元兩部作品的票房數字是怎來的?來自翻越民族「語言」隔閡,幽微深邃的生活和國族那份「認同」。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民族與文化的國家。周青元的作品,突破大馬一般語言類型電影服務特定觀眾的範限,讓三大民族的馬來人、華人、以及印度人,甚至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走入電影院讀懂和共鳴著、歡笑與流著淚水,屬於「個人」與「國族情感」相互連結的故事。
周青元敘事核心:許冠文式的市井小民故事
《一路有你》意外地宛若平地一聲雷,在大馬造成各族蜂湧推崇的罕見現象。雖以華裔為主人翁的故事,內裏密佈大馬庶民生活、宗教、民族、語言、文化、情感以及壯麗山河,形構了不分膚色、跨越族羣之間的距離和陌生境域,有的是馬來西亞人民集體認同之匯流處。
這個「匯流之處」,即是馬來西亞各族人民相遇交會的地方:民族膚色區隔之外,「生活」當中的諸多細節縫合,是同一片土地上人們的共同語彙,以及深深淺淺的文化氣息。
我想起香港電影界的代表人物許冠文。他的作品補抓了香港社會70、80年代本土文化形成,貼近呈現市井小民樣態,《雞同鴨講》(1988)就是其中經典。周青元對於大馬的平民日常、時代脈動、本土文化,甚是關懷和敏感,這點則近似許冠文早年的風格。
在周青元的電影世界裏,大馬觀眾看的是每天生活的日常體會及感受,或是更上層的國族認同;臺灣觀眾看的則是有那麼一個國度,多元民族交錯於文化大熔爐,迸發出何等綺麗的色彩共振。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商業電影,不失娛樂性之餘,其實蘊藏自然散發的人文關懷。他的敘事和鏡頭佈局,是一串鑰匙。一扇一扇屬於馬來西亞的風景之門,一幕一幕地開啓讓觀者經歷她動人之處的美麗。

車衣廠遍布不同年齡層的女性居多。隱喻普遍社會的性別分野、社會地位、以及教育程度偏低現象。Photo Credit:全民電影
沒有中文片名,它是馬來西亞全民電影
《Ola Bola》在大馬沒有中文片名。Ola是葡萄牙語的「哈囉」,Bola既是馬來語(馬來西亞國語),也跟葡萄牙語一樣是「球」的意思。周青元的片名構思,是希望大馬的年輕觀眾透過電影跟足球打招呼,重新認識那段輝煌的足球史年代。
臺灣譯為《輝煌年代》,行銷策略是「熱血程度媲美《KANO》,撼動人心的勵志故事」。實則邀請臺灣觀眾前赴1980年,認識和見證亞洲足壇傳奇的馬來西亞,沐浴一場多元文化的煙花燦爛。
多元文化的煙花燦爛(一):自成一格卻也交融的繁複層次
一顆滾動的足球,旋轉出哪些屬於大馬的多元面貌?
華人返家時燒香祭拜逝世父親;印度人貨車後照鏡,懸掛一串跟宗教信仰有關的茉莉花;清晨時分擴音器傳來古蘭經誦經聲響,各自皆是獨立信仰象徵、系統,在電影中自然流露、交融針織在一塊。
飾演電臺運動播報員助理的拉曼(Rahman),著穿居家紗籠(馬來語為sarong,馬來人傳統衣著之一)。他的居所高腳屋,那是大馬土地上的印記。
隊長周國強抗拒英國籍新教練Harry Mountain,在夜色籠罩,好友拉曼的住處吐苦水。周國強說:「他跟我們是不同(膚色)的人。」穿著紗籠的拉曼則湊近周國強,比對兩人手臂膚色:我們不也不一樣,不是嗎?
周國強:「他是吃牛排的人,我們是吃椰槳飯(Nasi Lemak)的!」此時大腹便便的拉曼妻子入境,說晚餐椰槳飯已準備好,兩人動身去吃飯。鏡位跳至遠景,全見高腳屋,兩位主角從門口穿梭走入屋內。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