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輩們可能因為生活缺乏外界刺激,視上網為一種發聲及溝通的工具,藉以補償自己因老化所帶來生理、心理及人際互動的衰退,進而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
文/莊霈淳(成功大學心理系學生)
在這個臉書和Line等社群網路軟體蓬勃發展的年代,大部分年輕族群應該都有類似的困擾:「我每次都要把Line通知關掉,因為每天都會看到阿公一直傳各種奇怪的圖片!」其實,這種「長輩圖」的現象,以心理人的觀察來看是還滿有意思的。
在台灣,這種「長輩圖瘋傳」特殊現象事出有因。新聞曾經報導,長輩圖的起源來自於社區長青電腦製圖班,只要放上風景照或者生活照,打字上去,長輩圖就能輕鬆上手。所以為了配合長輩學習成就感上的需求,沒有特殊門檻的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
而且在這個人人上網、處處社群的世代,長輩們當然不會只是個旁觀者,也會想要參與其中。所以長輩圖製造出來後就能馬上跟親友分享,製造人際間交流的議題,以此來參與社群的互動而不只是旁觀。
人在年紀增長時,會逐漸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需依靠他人照護,即使如此他們仍非常需要人際生活。對長輩來說,他們最能夠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就是家人了!因此這些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就是長輩生活圈的親友。

Photo Credit: Marco Nedermeijer, CC BY-NC-ND 2.0
從觀察長輩圖的元素可以發現到,其中包含大量勸人向善的格言或問候,而且不需擁有特別的創意,或者是說,長輩們眼中的創意是獨樹一格的,跟現在網路流行的風格並不相同。(曾有網站就近期火紅的「長輩圖現象」做了KUSO的詮釋。)
一篇〈「不要叫我數位文盲!」-老人上網經驗之優勢觀點分析〉的研究當中就在談老人成功的上網經驗,發現這些「跟得上時代腳步」的年長人士充分利用新傳播科技來表現「自我意識」。據筆者生活經驗的觀察,不論是長輩在製圖時、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他們的注意力會著重在是否能夠觸動到「正向」、「歸屬感」的情緒,例如山水和可愛的漫畫圖片,而非時下年輕人在意的時尚與美感的元素。
那些缺少美工設計的長輩圖,或許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比較聚焦在的文字上。在這過程中,筆者認為在長輩們傳達文字諸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的問候語句時,就很像在路邊遇到時彼此問候「甲霸未」、「來坐喔」,這種帶著善意的直覺問候,讓他們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
另外,分享「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這類的道德勸世格言、或是一些生活小常識的舉動,筆者認為,長輩們可能因為生活缺乏外界刺激,視上網為一種發聲及溝通的工具,藉以補償自己因老化所帶來生理、心理及人際互動的衰退,進而滿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同時他們也希望在分享格言的時候,趁機達成「關照」子女之目的,聯繫家人與親友的人際關係網絡。
先前曾經有網友分享過如何以年輕人風格的反諷長輩圖,與家裡長輩開打「圖戰」,也是一種有趣的反擊。由長輩圖現象當中,我們看到了世代的異同。說穿了,大部分年長者製作或是分享長輩圖,背後的原因也跟我們年輕人尋求認同和歸屬感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換個角度想,今天我們不懂長輩圖,但長輩們反過來也不懂我們為什麼喜歡拍照打卡、愛用一些鄉民梗的行為一樣,每個世代都有專屬於他們的語言與聯繫方式。所以別再嫌棄長輩圖了,甚至可以撥空傳訊或聊天關心一下,因為這可能是長輩希望與你建立的方法呀。
不過如果他們傳了偽科學資訊,那當然還是要闢謠一下的啦!
參考資料
- Facebook is the 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 for the over 50s, Telegraph, 2015.7.24.
- Social Media Use by Age Group Over Time, Pew Research Center
- 夏君誠、張佩雅,〈長輩圖源頭找到了 原來是社區長青電腦班〉,中時電子報,2016年2月24日。
- 黃誌坤(2012),「不要叫我數位文盲!」-老人上網經驗之優勢觀點分析,高雄師大學報,32,152。
- Barry Birkett, 5 Benefits of Social Media for Seniors – Let’s Help Them Get Online! Senior Care Corner.
- Would older adults turn to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for help to maintain their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Vol. 29, No. 5, 01.10.2010.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哇賽!心理學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周雪君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