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犬培訓不易,寄養家庭招募制度有哪些問題?

工作犬培訓不易,寄養家庭招募制度有哪些問題?
一般來說,工作犬幼犬出生2-4個月後會進入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1歲後再回到機構進行工作犬訓練。何宜/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寄養家庭在工作犬訓練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台灣的工作犬單位又是如何與寄養家庭合作?

記者 李娉婷/報導

日前台灣導盲犬協會與一寄養家庭溝通不良,導致寄養家庭藏狗、雙方支持人馬隔空論戰。

在這起事件中,除了寄養家庭對導盲犬協會提出的各項質疑外,引發最多討論的,就是工作犬寄養家庭的定位──寄養家庭在工作犬訓練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台灣的工作犬單位又是如何與寄養家庭合作?從此次事件中,可看出寄養家庭制度的哪些問題?

對工作犬單位而言,若是能自狗兒還小就親自訓練,成效當然最好,但台灣的工作犬機構大多還處於起步階段、人力較不充足,只能夠勉強維護培訓好的犬隻,因此需仰賴寄養家庭來減少訓犬單位的人力消耗。

世界上多數的工作犬培訓單位也選擇此做法,僅有少數可自行進行犬隻的社會化,而良好的寄養家庭甚至有能力可以培育犬隻,這樣的案例在國外屢見不鮮。

內政部消防署特種搜救隊搜救犬教官周聰吉表示,工作犬培訓成本高,國內官方的工作犬機構都會與寄養家庭簽訂契約,緝毒犬與搜救犬都是如此,契約中明訂機構的職責與寄養家庭的規範。

雖然也有民間機構礙於寄養家庭招募不易,選擇不與寄養家庭簽合約、避免讓寄養家庭感到不快,但周聰吉認為簽約只是一種形式、是道德底線的最後一絲屏障,不簽沒有好處。

雖然幼犬可愛討喜,但照顧工作犬幼犬有諸多規範,讓寄養家庭招募不易,許多工作犬單位長期處於缺寄養家庭的狀態。何宜/攝

由於寄養家庭是志工導向,加上有居住地點、環境、時間與交通工具的限制,多數單位還會要求須全天陪伴犬隻,嚴苛條件之下導致寄養家庭招募不易。

此外,雖然愛狗是作為寄養家庭的必要條件,但即使寄養家庭有養狗的經驗或自己對養狗的見解,仍需遵循工作犬機構的指導,在意見分歧時,雙方能否理性溝通也是一大難題。

除了物質上的要求,寄養家庭也需接受心理上的考驗──基於使用者安全、工作的專心度等諸多理由,工作犬的餵食須嚴格控管,互動也有條件限制,看著一手拉拔長大的可愛狗兒,要忍住不回應牠熱情地撲抱、不餵牠零食可不容易!

每種工作犬都有各自的特性要求,社會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不能把狗兒當寵物養,讓狗兒學會工作中不需要的指令。影片截圖

寄養家庭作為讓幼犬平安快樂的長大、成功社會化的重要角色,對於犬隻受訓能力及未來工作穩定度占有不小影響力。例如緝毒犬需要能獨立工作,因此不能學習服從指令,若是寄養家庭跟幼犬太過親近或要求牠們「聽話」,可能就會養成狗兒依賴的性格,成為從培訓課程中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周聰吉表示,工作犬機構不能只是成天向寄養家庭宣稱狗兒將來的工作多偉大,必要的教育訓練一定得做,否則就算徵到了寄養家庭,卻因彼此理念不合而耽誤到狗兒的訓練,反而得不償失。

工作犬機構除了要多與寄養家庭對話外,寄養過程中固定拜訪、觀察集訓活動也不可少,以促進彼此的理解,讓寄養家庭不只是志工,而是工作犬機構的訓練夥伴。

你可能會想看:

本文獲台灣動物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原標題:工作犬的塑形人 寄養家庭關鍵角色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